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
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難點: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教學過程
導入: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明代的小說家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部小說,下面請幾位同學說出幾個三國演義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劉備、曹操、孫權、張飛、關羽、諸葛亮等
說到諸葛亮,誰能說幾個有關諸葛亮的小故事名稱?
——草船借箭、七擒孟獲、舌戰群儒、空城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等
千百年來,諸葛亮的知識和才能已成為中華民族智慧和聰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們不談他身為蜀國丞相在治理國家時的鞠躬盡瘁,也不談他作為軍事家在指揮千軍萬馬作戰時的運籌帷幄和神機妙算,今天我們就談談諸葛亮在家中,作為孩子的父親,是怎樣教育他的孩子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封諸葛亮給他兒子寫的書信——《誡子書》。
板書課題,誡子書,提醒同學們注意“誡”的寫法
一、解題:誡子書 誡:警告,勸告。
子:古代指兒女,現在專指兒子。文中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字典中的含義很多,這里指信。
這樣一看,誡子書的含義就是——諸葛亮給他的兒子寫的一封帶有警告性質的信。
二、朗讀訓練
1、生聽范讀,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澹 泊 ( )( ) 淫慢( )勵精( ) 險躁( )
年與時馳( ) 遂成枯落( )悲守窮廬
2、節奏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生讀文章,注意讀音和停頓。
三、再讀課文,借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弄清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2、《誡子書》中認為成才的條件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3、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常被人們引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兩句話是“………………,………………”。作為新世紀的莘莘學子,應當如何做?請談談自己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按照議論文的結構小結本文: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課堂檢測
1.解釋句子:
(1)靜以修身
(2)儉以養德
(3)非澹泊無以明志
(4)非寧靜無以致遠
2.本文作者就哪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答:
3.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七、拓展遷移
(一)守株待兔
更多相關文章:
2.初一上冊《誡子書》說課稿及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