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一開頭便點明了時間,正是“楊花落盡”杜鵑長啼的暮春時節(jié),一個“盡”字不僅點明了春天已經(jīng)過去,而其給人一種落寞寂寥之感。因為在文人眼中,春天過去,鮮花落盡,總是凄苦悲涼的,大多數(shù)詩人都熱切盼望春天的到來(李白當(dāng)然不例外),而此時卻正是春去之時,明艷華美、生機(jī)勃勃的興旺氣象便看不見了。而此時,并不華美,輕如飛絮的“楊花”也“落盡”了,悲涼之氣便更覺濃厚,詩中的“子規(guī)”即杜鵑鳥,也許是詩人奇特的想象,故意把杜鵑鳥安插在這里,也許是偶然巧合,正當(dāng)詩人大發(fā)雅興之時偶爾聽到了杜鵑的啼叫,信手拈來用之于此。杜鵑鳥相傳為古蜀王杜宇的靈魂所化,叫聲凄厲,令人悲痛,而且,一定要叫到口中流血才停止,人們以為它的叫聲很像四川話“不如歸去”,因而,是一個悲涼傷感的意象。李白把杜鵑這一意象用到這里,無疑是給傷春的情感增又添了一層悲涼的氣氛。因此,使得第一句,既是寫景,又是表明時間,同時又表露了詩人的心情,可謂一石三鳥。
第二句緊承第一句寫景而來,交代要寫的事情————王昌齡被貶龍標(biāo),途中經(jīng)過了湘貴之間的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而李白得知此信,也只是“聞道”,聽人之說而已,只聞其消息,而又不見其人,正是欲見而不能,一種惆悵的感覺便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總地來說,第一二句是寫景、敘事,同時又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礎(chǔ)。
歷代詩人,往往喜歡以明月作為描寫和抒情的對象,大抵是對明月的贊美,或者是寓之以某種精神,或借以抒發(fā)歲月易逝的感慨,或借以比喻人的品格之高潔,而李白寫月的詩句比其他詩家尤為有甚,如“舉頭望明月”,“長安一片月”,“赧郎明月夜”,“峨眉山月半輪秋”,“月下飛天鏡”,“一夜飛度鏡湖月”,“日月照耀金銀臺”,“欲上青天攬明月”,“月光明素盤”,“山月隨人歸”,“明月不歸沉碧!,“舉杯邀明月”,“長安一片月”等等,這樣直接寫月亮的詩句是非常之多的,而他在不同的詩歌里,分別賦予了月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李白在這首詩中,把自己對朋友深切思念的一顆“愁心”托付給了“明月”,要它來向朋友轉(zhuǎn)告自己的心情,這就深刻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那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tài),這里。李白吧“明月”當(dāng)成了自己的信使,是一種極為奇特的想象,同時,這樣處理似乎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說李白對王昌齡的思念之心就像明月一樣純樸、潔白、清高。當(dāng)寫到把愁心給了明月之后,怎么辦呢?這是送給朋友的詩,自然就要落到朋友身上來,把一片愁心交給了明月,其目是要明月把自己的心意轉(zhuǎn)達(dá)給朋友,使朋友知道,千里之外,我們的心是相通的。如果說這首詩中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的話,那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兩句,就另外還有一層意思,——雖然我們相隔千里,但也有明月做我們的信使呢!這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慰藉之句,也只不過是增加了一種悲戚的氣氛而已,是絲毫也不能給人心以安慰的作用的。
總之,李白的這一首詩巧妙地運(yùn)用了“楊花”,“子規(guī)”,“明月”這三個意象,通過它們來寫情,抒情,充分表達(dá)作者對朋友的深切思念和為朋友的遭遇深感痛苦的心情,想象奇特,意境開闊,而感情又是悲傷的。無一句不言事,而又無一句不抒情,同時還極富浪漫氣息。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2.初一上冊《誡子書》說課稿及教學(xué)設(sh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