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激勵學生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3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復述故事。
4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導入
1、故事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講述):
一只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并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后,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閑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感慨?能簡要談談嗎?(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許你能從中有更多人生的啟示。
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注音:
訓誡(jiè) 陡峭(qio)嶙峋(línxún)聳立(sŏng)
啜泣(chuò)著眼(zhu)頭暈目眩(xuàn)迂回(yū)
納罕(hǎn)小心翼翼(y)凝視(níng)
解釋:訓誡 嶙峋 納罕 小心翼翼yì 啜泣
2.復述課文內容。
復述要求: A.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B.突出重點,尤其是脫險部分。
C.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參考答案: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我”,在父親的幫助下終于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經歷和收獲。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說說讀了這篇課文后的感想。
研讀與賞析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A.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B.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2.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致生動,有什么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讓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么啟示?
(4)結合文章最后一段,說說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爬下懸崖 | 動作 | 心理 |
哭 | 信心全無 | |
伸、探、踩 | 有了信心 | |
又照著做 | 信心大增 | |
移動、爬下、啜泣 | 巨大的成就感 |
3.讀最后一段,體會文章的主旨。
體驗與反思(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質疑交流: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討論交流。
思考題:
(1)父親為什么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杰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么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么辦?
(3)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