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導入)看這幅畫面,給這兩幅畫面起名或用一句簡短的話作概括。(老師用多媒體出示畫面,手指畫面,示意學生看圖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與他的老爸親吻,體現出了濃濃的親情。它可用兩個名稱作圖片的標題:一是親吻,二是親情,我覺得這兩個標題比較合適。
(同學們做評價,結果都認為他回答的不錯。)
生(乙):老師我想做補充,我認為這幅畫表現了一位軍人回家與自己的兒子見面的親吻,也是親情的最好體現。
生(丙)我想用“離別后的相見”為題目,寫出父子間離別后非常想念對方,相見時抱在了一起親吻,體現了他們間的親情如蜜般的甜美。
師:好!同學們的表達很精彩,我們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好,再來看一張。
出示畫面。
師:誰來描述這幅畫面。
生(甲):晚上燈下的媽媽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業,其樂融融。也體現了親情。
生(乙):昏黃的燈光下,親愛的媽媽在看著他的孩子們做著作業,有時還向媽媽提出了些問題,真好。我從這幅畫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親情”兩個字作這幅畫面的標題。
師:好,同學們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現出濃濃親情的畫面還少嗎?同學們還想看嗎?
生:想!(熱情很高)
師:進入下一張空白幻燈片。(畫面沒有了,學生沒的看了,發出了噓聲。)
師:好,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特別的禮物,那就是用文字寫成的畫面。──莫懷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師:快速地翻到課本123頁,看一看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讀時,用圓珠筆或鉛筆劃出自己不認識到的生字詞,好不好?(學生讀課文,教師板書并巡回指導。)(3~5分鐘)
師:(讀書完了。問學生:有不認識的或拿不準字義或字音的字嗎?(學生沒有疑問,因為生字詞不多學生基本都會。))
師:誰來讀一讀125頁上的字詞,來驗證一下自己讀音。
生:(讀)“信服”“嫩芽”“霎時”“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兩名學生起來大聲的讀,沒有錯誤,學生評價很好。)
師:剛才老師說送給大家一份特殊的禮物──文字寫成的畫面。你們能來描述一下嗎,再看看課本想一想老師送給了大家怎樣的美好禮物?(老師提示)我們讀后有什么印象?問:散步時在什么地點?
生:(齊答):田野。
師:還有什么?
生:(齊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樹、魚塘?……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邊說邊看文章邊畫怎么樣。(學生熱情很高地邊畫邊尋找畫面中的事物。)(學生展示畫面,大部分沒有畫上小草。)
師:(引導)此時除了上邊找到的還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學生“還有什么植物,我們經常見的”
生:小草。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中的“新綠”可見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綠”可見小草的嫩綠。
師:還有一個詞也可見小草是嫩綠的?注意特點:“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來)
師:要求同桌間討論。
生:舉手示意能答:“鋪”
師:為什么?
生:(討論思考2分鐘后,回答不出來。)
老師提示:我們經常鋪什么,鋪地毯(學生可能跟著說),地毯踩上去會有什么感覺?柔軟,對軟綿綿的。說明這草是新發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個“鋪”子來寫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們來讀一讀,品味一下!學生反復品讀。
指導學生:這句話要讀得輕快些,對于“新綠”“鋪著”“濃”“淡”“密”“咕咕”要重讀,并帶有喜愛的感情。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后老師不滿意,再讀;最后點一名同學讀)
師:這么好的優美句子我們要不要背過?
生:要!(齊聲,聲音很大。)
師:好!那就看誰背的最快。
生:背課文中的這句話。(2分鐘就有許多背過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輕快,重讀的字也表達的很好。)
師:畫面中除了這些還有什么?
生:還有“人”。
師: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師:是啊,在這優美的初春世界里,出來散散步,該多愜意!我們把這幅畫畫出來好嗎?
師:板書。(畫畫面,學生自己也畫。)
師:同學們,散步人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下,會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我們細細品味寫這些活動的語言,會有新的發現,我們再細讀其中的句子,讀時應進行思考,并且將不懂的句子或一些問題的用筆畫出,同桌商議,解決不了的,待會兒我們共同解決好嗎?好,我們讀課文。(6~8分鐘之后,進入學生質疑解疑階段:學生提問題,學生作答,師作糾正或補充。)
生:“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義?
師:誰來回答?
生答:前面寫“春天來了”,它充滿了活力,給人以生命之力。
師:還有其它要補充的嗎?
生:沒有。
師點拔:這里還應該考慮到人?這個人是誰?
生: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