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語新說》兩則 共16分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12分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期:約定 行:外出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過:超過 乃:才
C、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舍棄 去: 離開
D、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引: 拉 顧: 回頭看
E、寒雪日內集,俄而雪驟; 內集: 家庭聚會 俄而: 一會兒
F、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擬 ___相比___ 因 被
2、按課文默寫。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___撒鹽空中差可擬__。”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惫笮。
(2)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二、《論語十二章》 共20分
1、積累成語 :不亦樂乎 、 三十而立 、 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
飯疏飲水、 擇善而從 、 博學篤志 (至少寫出四個)4分
2、試歸納文中有關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例句(每類2個)4分
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3、理解背誦6分
①闡述讀書求學問的態度是以求學為快樂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诳鬃痈袊@時光易逝,勉勵大家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跘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解釋加點詞的含義。6分
、 不亦說乎? 同“悅”,愉快 吾日三省吾身: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有害
③ 擇其善者而從之。 從:學習 溫故而知新 故:舊的知識
三、《雖有佳肴》 共18分
(一)翻譯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9分
1、雖有佳肴( 即使 ) 2、不知其旨也( 甘美 )
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所以 ) 4、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
5、然后能自反也 ( 反省 ) 6、雖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
7、學學半( 教人 ) 8、教學相長也( 增長或促進 )
(二)翻譯下列句子。8分
1、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
2、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4、《兌命》曰:“學學半。”《兌命》說:“教育別人,是學習的一半。”
(三)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學相長 。2分
四、《河中石獸》 共16分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 一寺臨河干( 靠近 ) ⑵ 山門圮于河( 倒塌 )
、 閱十余歲( 經歷 ) ⑷ 但知其一( 只 )
2、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4分)
⑴ 如是再嚙 古義:( 這,這樣 ) 今義:( 判斷動詞 )
、 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事物的道理 ) 今義:(物理學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D )(2分)
A. 聞之笑曰 B. 當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聞之 D. 其反激之力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攀欠悄臼,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沖走呢?
、迫粍t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5、這個故事闡明了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 的道理。(2分)
五、寓言二則 共16分
1、解釋加點的詞語。10分
(1)人皆吊之: 慰問 (2)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將: 帶領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 (4)其家甚智其子:認為……是聰明的
(5)暮而果大亡其財:暮:晚上 亡:丟失 (6)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7)何遽:怎么就 (8) 墮而折其髀 墮:掉落 髀:大腿
2、《智子疑鄰》寓意是 聽意見只聽正確的,而不能以關系的親疏持有偏見 。
出自《塞翁失馬》的成語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其寓意是: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或:好事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6分
六、課外文言文閱讀:共14分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币蝗松呦瘸桑魄绎嬛,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1、解釋帶點的詞:6分
舍人相謂曰:(商量 ) 我能為之足:(畫 ) 遂飲其酒:(于是,就 )
蛇固無足:(本來 ) 子安能為之足:(怎么) 終亡其酒:(丟失 )
2、一詞多義:4分
足:數人飲之不足 (滿足 ) 之:一人飲之有余(代詞,酒 )
我能為之足 ( 腳 ) 我能為之足 (代詞,蛇 )
3、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是: 畫蛇添足 ,該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不顧客觀實際,自我賣弄,弄巧成拙的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