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1.凝成níng:凝結;聚集 幼稚zhì:年紀小,頭腦簡單 一瞬間shùn:一眨眼的工夫 隱秘yǐn:隱蔽,不顯露 癡想chī:著迷地想 攀上pān:抓住或握住某物向上爬
點撥:此題釋義時要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部首,如“凝成”的“凝”為“冫”,本指水凍結成冰,故“凝”為“凝結”意;“稚”中的“禾”指很小的苗,所以這里形容人年紀小;“瞬間”的“瞬”為“目”表明與“眼”相關,實際是一眨眼的工夫;“癡想”的“癡”為“廣”,但不是指人有病,而是形容想的狀態,所以應解釋為“著迷”。
2.點撥:A項中“幼想”中的“幼”應為“幻”,“幻想”指虛而不實的思想。B項中“競沒想到”中的“競”應為“竟”,表“竟然”的意思;“漂”應為“飄”,表示“隨風動”的意思。C項中“疑成”應為“凝成”,表示“聚集”的意思。D項中“慢濕”應為“漫濕”,因為是被海水打濕。
3.喧xuān 喧騰 誘yòu誘惑 棵kē一棵樹 鼓gǔ 擊豉
渲xuàn 渲染 透tòu看透 顆kē一顆星 澎péng 擊湃
點撥:“棵”與“顆”同作量詞,較易搞混,棵“多指植物株數”,“顆”多用于圓形或粒狀物的個數。
4.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形式多樣,多數押韻,可以歌詠、朗誦。詩歌的主要特點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凝聚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變化,語言精練習而形象,有鮮明的節奏。點撥:該題考的是對于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認識,了解相關的詩歌常識。
5.A.喧騰:喧鬧沸騰。 B.隱秘:隱蔽,不顯露。 C.一瞬間:一剎那
D.癡想:著迷地想。
點撥:釋義要結合上下文語境,準確解釋在此文句中的語境義。
6.D 點拔:“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應讀做“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耙淮斡忠淮巍边B讀,極言失望的次數之多。
二、(一)7.“癡想”指著迷地想,“幻想”指虛假而不切實際的想法。“癡想”用在這里表示對大海的熱烈向往,不斷追尋目標。
點撥:一定把詞語放在原詩中解釋。
8.小的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法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秘”的。
點撥:答此題一定要抓住關鍵詞“隱秘”。
9.“鐵青著臉”不是在寫山的顏色。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拔摇迸郎仙巾敚瑵M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詩人用凝重的青色來比喻山關阻礙,困難重重。
10.“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想望全然落空。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點拔:在讀懂全詩的基礎上,注意文中表達此意的關鍵句。
(二)11.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即山的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而說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12.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的富有誘惑力。神往山那邊的大海,是童年的全部幻想,所以山頂是具有誘惑力的。
13.主要是指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歷盡千辛萬苦,卻一次次的沒有結果。“枯干”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14.過渡句是“在山的那邊,是海嗎?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此之前的山、海是指具體的山和海;在此之后的山和海象征的是困難和理想。
15.表現了理想實現后的一種驚喜和興奮之情。“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所以是“照亮”,理想境界的實現是使人興奮和驚喜的,這是被照亮眼睛后的心情。
16.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有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點撥:此題要求體會出詩歌蘊含的哲理。這就是透過字面弄清大海和群山的象征意義。
詩人以群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象征人生理想,用群山象征困難重重,用爬山象征艱苦奮斗,從而告訴人們,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唯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