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了解故事情節;了解神話的特點;理解本文想象手法的運用。
(2)、發揮自己想象力來感受神話傳說的魅力;運用聯想、想象創編神話故事;進一步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引導學生感受我們祖先大膽奇特的想象力,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養成課外搜索、整理資料,勤于思考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1)、體會神話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點,嘗試運用大膽合理的想象。
三、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1.教學導入:
“人,是從哪里來的?”這個有趣話題,引出同學對此問題的理解和想象,(生答: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基督教的上帝創造了人、中國的女媧造人……)接著,打出課題《女媧造人》,中國古代神話還有哪些,指出名稱。(生答:盤古開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這些并不存在,可我們聽起來還是覺得津津有味,為什么?這個問題留到后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神話世界,感受一下女媧捏土造人的神奇。
2、賞讀課文:
(1)快速閱讀課文(標上小節號)
思考:女媧是一個_______________(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加以說明)。
女媧是一個“神”
文中相關的語句:
她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體現了“神”的威力。
女媧是一個___________的“神”
女媧是一個 造人 _的“神”
作者的想象思路。
A、 女媧為什么造人?
寂寞荒涼,添點生氣
B、 女媧怎樣造人?
捏泥成團造人(第一個人)(第一種造人的方法)
C、 女媧怎樣造出了更多的人?
揮藤灑泥造人(第二種造人的方法)
D、 女媧怎樣讓人類繁衍生存?
男女結合
女媧是一個___________造人的“神”
導引:人世間真的有“神”嗎?(沒有)
那么傳說的“神”又從何而來呢?
女媧是一個 人造的 造人的“神”
女媧是“人造”的神,其實女媧也是一個“人”。在文章細節的處理上,作者又賦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體驗,(文中找找具體的語句)
她是一個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獨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么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生氣。(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苦悲愁)
她是一個活潑、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孩子。當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時,“就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這種口吻非常孩子氣。
她是一個勤勞的母親。(13自然段)
她是一個喜愛孩子的媽媽。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洋溢著誕生的喜悅)
小結:女媧是一個“神”,一個神通廣大的遠離人間的女神;但女媧更像一個“人”,一個會“孤獨寂寞”,有著喜怒哀樂,如孩子般天真活潑但又有母親般勤勞、智慧、偉大的“人”。女媧是一個集“人性”與“神性”的形象,就如我們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也是集“人性”與“神性”于一體的形象。
(2)女媧造人的故事是一個創世神話,是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
什么是神話故事呢?
由于遠古時代生產力的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的解釋世界、自然現象和原始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和變化,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這種想象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這種奇特的想象創造了古代的神話故事。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
(3)過渡:神話故事以及神話中充滿了神幻色彩但又不失“人性”的豐滿、立體的形象吸引著我們,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新奇大膽的想象密不可分)
本文就是對遠古神話再加工而成的,它是根據《風俗通》里的兩則短文改編而成的,請看書本148頁兩則短文,看看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你能在原有神話的基礎上再度展開想象嗎?(√)1、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 )2、女媧選擇造人材料的過程。
(√)3、人造出來后歡欣喜悅的場面。
(√)4、女媧具備了人的情緒。
( )5、女媧在神祠里禱告的過程。
想象力是人類能力的試金石,人們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奧斯本
(4)過渡:
明白神話故事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這種大膽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
想象如何合情合理?要有現實的基礎。在學習這篇女媧造人中大家對于神話中為何做如此的“想象”有疑問嗎?
女媧用什么造人?
黃土。
為什么用“黃土”————黃皮膚的中國人。
為什么想到用“土”———深深的戀土情結
土,吐也。《白虎通·五行》日:"吐,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說文段注》指出:"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管子·水地篇》也說:"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苑也。"在甲骨文中,生,表示植物生出土之意。我們的祖先在造字的時候,肯定是受到 "萬物土中出"的啟發,認識到土對生命的意義。在我們祖先看來,一切生物都是從大地母親那里獲得孕育生長的力量的。那么也自然聯想到人類也是從土地中孕育出來的。《抱樸子·釋滯》載:"女蝸地出"。至今廣西三江侗族地區還傳承著過生日滾泥巴的習俗。小孩在過五歲、十歲和十五歲生日的時候要滾過滿是泥漿的土地。民俗學家認為,這是黃土造人的模擬。在黃土高原的周公廟會上,人們祭祖的不是周公,而是送子娘娘,即姜婉圣母。有的學者認為,姜嫄的意思就是江地平原,為土地母神。黃土造人的神話是原始的農耕民族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人類自身來源的認識的一種創造性的想象,體現了早就具備了耕作經驗和治陶工藝的古老民族的戀土情結。這種深深的戀土情結,按照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觀點也可以說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凝聚在神話思維上就是女媧黃土造人的神話。女媧是大地魔力的人格化。中國人的土地觀念一開始就與人類的生育觀念及生存觀念融合在一起。女媧是中國第一位的大母神,女媧造人的神話產生在原始社會。
(5)推薦書籍:袁珂《中國古代神話》、施瓦布(德)《希臘神話故事》、《山海經》、《一千零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