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他們都是比較偏向皇帝,在拍皇帝的馬屁,想要皇帝開心。
師:哦,對皇帝阿諛逢迎。那位男生還有補充?
生:為后面的故事做鋪墊
師:這兩位同學講了兩個理由:對皇帝阿諛奉承,為后面的情節做了鋪墊。我們把下面一句再來讀一下。三個感嘆句(這布是華麗的!精致的!無雙的!),一,二!
(生齊讀,聲音洪亮,情感飽滿。)
師:皇帝接受了大臣的建議,穿著并沒有、并不存在的衣服舉行大典。那么,老百姓們又是怎么說的呢?看PPT,先想象一下,這些老百姓看到皇帝的時候會怎么想?直接用第一人稱把想法說出來。
【PPT顯示】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說:“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的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生:皇帝沒穿衣服,天哪,太不可思議了,我是個愚蠢的人嗎?我可不能讓別人知道。
師:他這樣想對不對,符不符合前面的情節?是的,和前文是呼應的,這位同學讀進去了。看PPT。哪位同學們用常州話把這一段讀一讀?我們學好普通話很重要,但自己的家鄉話也不能忘卻哦。
(遲疑一段時間,有一生讀。生笑,一生讀。)
師:還不錯,這位同學能用家鄉話說出來。你想,老百姓在街上七嘴八舌的。“乖乖……”一起讀!(生齊讀。)
師:我們來想一想,上至皇帝,官員,群臣,下至老百姓,他們都有一個什么共同特點啊?
生:嘴里說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樣。
師:有一個成語叫?
生:口是心非。
師:他們首先欺騙的是誰?
生:自己。
師:然后再欺騙?
生:皇帝,他人
師:這叫?對,自欺自人。同學們看看這些人,他們心里想的是一致的,嘴里說的話呢?
生:也是一致的。
師:人物的心里想的和嘴里說的,除了遣詞造句的個別差異,大多是一致的。這就是童話中人物的“統一性”特點。你看看那么多人如此的相似,不同的人又使人物豐富,這體現了童話中人物的統一性之外的第二個特點:豐富性。大家說說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點?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PPT顯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在謊言面前心照不宣
師:大家一個一個掉進了騙子所設的局里,要么承認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稱職的,要么就只能干嘛?對,只能撒謊。是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啊?
生:不是
師:是什么出了問題?
生:集體。
師:哦,是集體,是這個社會。對,大家一起來讀讀看。
【PPT顯示】
整個社會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謊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經不單純是一個人的心術不正,而是社會心理的惡性循環。
師:放開聲音來再來讀一遍。(生讀)這些人說話在文字上有些差別外,內容上是驚人的一致。我們說是人物的統一性,那么多的人在統一中又強調豐富,是誰搭建了這樣一個舞臺,上演了這樣一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這樣的一個鬧劇的呢?
生:騙子
師:對騙子這樣的角色在文學作品中常常會出現。看PPT。
【PPT顯示】
騙子、小丑、傻瓜……他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權利,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作外人,不同這個世界任何一種相應的人生處境發生聯系,任何人生處境都不能令他們滿意,他們看出了每一處境的反面和虛偽。——董小英《敘述學》
師:這段話雖然理性了些,可是能讓我們認識我們讀到的童話中的這一類人物,他們看出了每一處境的反面和虛偽,從這個意義上講,騙子就是一面透視人性虛偽的鏡子。
【PPT顯示】
騙子就是一面透視人性虛偽的鏡子。
師:那么,同學再思考一下,是誰造就了這樣狡猾、精明的職業騙子呢?對,是這個社會,這個異化病態的社會。有了這樣的社會,所以騙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們的心理,設計了這樣一個圈套。故事到這里,應該可以結束了,但是安徒生沒有,戳穿這個謊言的,使謊言真相大白的是誰啊? 是的,小孩!我們來一起讀一下。
【PPT顯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有穿呀!”一個小孩最后叫出來。
師:我請同學把這種“叫出來”的感覺讀出來。(一生讀)有點意思,你說說為什么是叫出來的呢?
生:因為小孩看大人他們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種驚奇感,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
師:小孩子想都沒想就把看到的說出來了。和大人不一樣。那么作者為什么要一個小孩子說?
生:因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諛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較天真純潔的,通過小孩子的口說出來,更容易讓人相信。
師:哦,她講了,成人一個個阿諛奉承,撒謊,虛偽,小孩子呢,天真;第二個,小孩子也與成人形成了?
生:對比。
師:從寫作手法上看是對比。用小孩子來揭穿真相,有其深意。我們來看一個成人的自省,讀一讀著名的漫畫家豐子愷《給孩子們的信》。他這樣寫到……
【PPT顯示】
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你們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
師:這是一個父親的反省,兒童在他的眼里是這樣的“徹底的真實而純潔”,他在另一篇散文中這樣寫到……
【PPT顯示】
豐子愷《兒女》
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見到。……我比起他們來,真的心眼已經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所斫喪,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了。
師:這樣一個成人的反省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有的哲人這樣說,兒童是成人之師,兒童是成人之父。
【PPT顯示】
兒童是成人之師。
兒童是成人之父。
師:同學們,我們正走在走向成人路上,所以我們要葆有我們內心的純潔,作者在這里用小孩子來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義的。其實,真相并不難被揭穿,小孩子的一聲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來,故事到這里可以結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沒有就此停下筆,把故事進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應。看PPT。
【PPT顯示】
“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有一個小孩子說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實在沒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說,
師:這三句話,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體會到這三句話人物內心微妙的變化嗎?
生:“有一個小孩子說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個說的,然后又有一個人說“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說的,還有就是她們最后老百姓她們本來是心口不一說穿衣服的,后來是聽有那么多人說的然后就也說了,因為有人開始說了,他們就不怕了。
師:這位小朋友看好文本,你手一直在弄筆,所以你沒有注意這個文本到底是怎么回事。嗯,老百姓說他并沒有穿什么衣服,他說完這句話又加了一個“有個小孩子說”并沒有穿什么衣服啊,為什么說完第一句話后要加上一個“小孩子說”呢?人物的內心有沒有波瀾,他說完第一句后,人物內心是怎樣的?對,還有一點忐忑,加了一個“小孩子說”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責任。最后是“實在”,這時候終于覺醒了,確信了啊。
師:你看,人物內心通過語言表現出了波瀾,在讀文本的時候,要關注文字的內部。你看,老百姓一覺醒,就形成了汪洋大海,皇帝老兒怎么樣啊?一起來讀最后一小節。
【PPT顯示】
皇帝有點兒發抖,因為他覺得百姓們所講的話似乎是真的。不過他心里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臣們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著一條并不存在的后裙。
師:那他為什么還要堅持把這個游行大典舉行完畢呢?
生:給自己留點面子。
師:維護自己作為皇帝的尊嚴。還有嗎?但他在真相面前還是顯得有點害怕。同學們,這個童話的主題,作者是一步一步把它推向了深刻。你說這些謊言這些欺騙這些社會的丑陋一面是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啦?(生:不是)他的消失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是這個童話深刻之所在。那么同學再來思考,標題起什么作用?
生:諷刺。
生:題目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師: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現在再讀讀,的確是有諷刺的意味。老師是這樣理解的,看PPT。
【PPT顯示】
皇帝的新裝,象征著華麗的外表。外表再華麗也無法掩飾內心的虛偽與丑陋,更何況是一件并不存在的外衣呢?就是有,這新裝,也只不過是骯臟靈魂、異化社會的遮羞布罷了。
師:繼續思考,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國度交代了嗎?(生齊說:沒有)為什么不明確交代呢?
生:這是童話,不真實
師:是虛構的,是想象中的虛構,不真實的就沒有時間和地點嗎?
生:它是一個例子,發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個人的身上,不需要時間和國度。
師:這位同學的理解很到位,就是這個故事不是一時一地的,可能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許許多多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問題。再來思考一下,這些人物為什么沒有名字呢?
生:因為他們各自代表了一類人
師:很好,人物代表一類人,有種象征的意味。我們認識一下童話,童話運用想象夸張來塑造人物反映社會生活。童話具有模糊性、荒誕性、統一性、豐富性、深刻性。課文學完了,老師問一下:2005年是安徒生誕辰200周年,為了紀念安徒生,丹麥人自動到安徒生家鄉廣場上一個雕塑前進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還是成人多。
生(齊):兒童。
師:事實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說“童話是寫給兒童的,更是寫給成年人”的(PPT顯示)。
師:同學們,我們正在走向成人的路上,保持童年時的真實和純潔吧,我們也用我們這雙慧眼去認識、發現這個社會,讓我們健康成長!最后布置一個作業。
【PPT顯示】
發揮你的想象,用下面的三個成語寫一段富有故事性的話:
不可救藥 駭人聽聞 隨聲附和
師:謝謝同學們,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