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教學實錄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疏通了文意,本節課我們就進入文章內核,去品讀語言。“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簡明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起因。“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講述了僧人尋找石獸的事件,語言簡潔,如水般平靜,但細細琢磨,卻是波瀾起伏,深藏韻味。你們覺得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推敲品味的呢?
生:我覺得“求”很有意思,“求”不是“找”,它是“尋求”的意思,可見僧人找尋石獸的用心。
師:如果不考慮詞句的意思,能否換成“找”呢?(生猶豫)我們分別讀一下“求石獸于水中”“找石獸于水中”,看看能否有新的發現。
生:(讀)“求石獸于水中”,“找石獸于水中”。
師:發現什么了嗎?
生:我覺得原句似乎順暢一點,讀起來好聽一點。
師:想過原因嗎?
生:(遲疑)好像“求”字聽起來更適合古文。
師:你的感覺很敏銳,這就是古文的音韻之美。“找”字似乎有點現代的味道,“求”字似乎古意更濃。我們再來通過朗讀體會一下音韻之美。(生讀)
師:現在我們繼續探討僧人為什么要找尋石獸呢?他可以重造石獸啊。
生:這樣化費太厲害了。
師:這是一種可能,還有另外的原因嗎?(生沉思)大家從文中找尋依據,這石獸丟失的時間是?
生:“十余年”。
師:十多年了,找尋很不方便,更何況“求”而不得,他苦苦尋求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怕“化費”嗎?
生:哦,有可能這個石獸是難得的石獸,也許它雕塑得相當美,可是現在卻無人能造出這樣美的石獸了。
師:可以找那人重造啊?
生:也許雕塑的人不在了呢。
師:哦,原來石獸身上有著難以重現的藝術美,所以找尋石獸找的更是一種藝術美,一種歷史文化之美。由此你如何評價這些僧人呢?
生:這是一個愛錢但更愛藝術的僧人!
師:哈哈,好有意思的評價。這是一個雅俗共存的僧人。所以這僧人尋找石獸的心情是——
生:急切的!
生:迫切的。
生:心急如焚的。
生:興沖沖的!
師:啊!那是一個多么焦急的僧人啊!讓我們懷著這種急切之情讀“求石獸于水中”這個句子吧!
生:齊讀“求—石獸—于水中”
師:再讀!
生:“求—石獸—于水中”(聲音更高更深切)
師: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尋找石獸的結果如何?
生:沒找到。
師:哪些字告訴我們的?
生:“竟不可得。”
師:去掉“竟”字可否?
生:不可。因為“竟”是“最終、到底”的意思,最終沒有找到,到底沒有找到,說明了僧人找尋的時間之久,而且“竟”里有著傷心,有著失落,有著苦苦找尋而不得的不心甘,如果去掉的話,這些心情就體現不出來了。
師:哦,原來紀昀把他對人物的情思凝聚在這“竟”字中了,這真是——小小一個“竟”,破費作者思也,這就是古文的言簡義豐,言雖短而意無窮,一個字可以寫活一個人。讓我們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讀一下吧。注意強調關鍵字詞。
生:(讀)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
師:“求”字苦苦追尋,但“竟”字失落而歸,兩個字把僧人的情感波瀾寫出來了。那僧人是不是就此罷休了呢?
生:沒有。
師:何以見得?
生:從“以為順流下矣”的“以為”可以看出。
師:你能以僧人的身份說說你的的想法嗎?
生:這么好的石獸化了這么長的時間,最終還是沒找到,真是傷心,但是我不相信它會飛了,肯定是河水把它們沖到下流去了,鐵杵磨成針,哪怕海枯石爛,我定要將你找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徒兒們,我們繼續找!
師:哈哈,好一個方丈!孩子們,“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這個句子里,你能發現其背后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棹數小舟”很有規模和氣勢,也許在僧人的發動下,整座廟宇的僧人都出發尋石獸了呢。
師:嗯!是有這個可能!所以讀這句話應該?
生:應該讀出一股氣勢!
師:怎樣體現這個氣勢?
生:“棹”重讀,“數”重讀,并在“棹”“數”“小舟”間形成拖腔。
師:請試試。
生:棹數小舟(讀得很不錯)
師:你剛才說僧人發動,能說說僧人的發動詞嗎?
生:諸位師兄師弟,門口石獸雕工精美,歷史悠久,怎奈于十多年前沉沒于河水中,今日,多虧諸位施主慷慨解囊,我們才能重修廟宇,可惜石獸不在,若要重雕,不僅化費錢財,更可惜的是當年之雕者至今已不存也,故而我等若能重尋石獸,不僅節省開支,更可以讓石獸的精美雕工長存于世,供后人參觀欣賞,所以我們一起出發去尋找石獸吧。
師:好一個有才的僧人,有此妙語妙心,何愁石獸不重現江湖呢?于是那些僧人都干嘛啊?
生:“曳鐵鈀”。
師:嗯,僧人們“棹數小舟,曳鐵鈀”,其間他們會干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