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和獅子》教學反思1
在《蚊子和獅子》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特征之一。這節課中,我有目的地將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寓于語文基本知識的傳授與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課上,我安排學生讀課文并準備復述,提示學生進行多角度的復述。當發現學生都從課文中的旁觀者的角度來復述時,我進一步提出復述的要求:假如你是蚊子,請用第一人稱的說法把這個故事說出來,并在不違反課文原意的情況下,可以在心理活動、語言、動作等方面作些擴展。接著學生大膽想象地作了復述。他們把動物的心理、語言、動作刻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通過復述可以看出他們的思維很活躍,對這則寓言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從而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接著設疑:如果你是一個單位的領導,現在你要選擇一個領導干部,供你選擇的人只有三個,這就是寓言中的蚊子、獅子和蜘蛛,那你選擇誰?為什么呢?通過這個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三個角色進行對比,辯證地看待他們,保留學生各自獨特的見解與主張,也可從中達到理解課文寓意的目的。
其次,鼓勵學生求異思想的萌發。課堂學習中,允許學生存在理解的差異。一個問題可能有幾個正確答案,為了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教學中就不能一個問題只肯定一個正確答案。上面所提問題,有的學生會選擇蚊子,認為蚊子善于動腦筋,以己之長攻人之短:而有的則選獅子,認為獅子是百獸之王,體力過人,本領出眾;而有的則選蜘蛛,理由是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絲不茍、默默的工作,還有的選蜘蛛是因為蜘蛛善于總結別人的缺點,來攻擊他,學生的回答眾說紛紜。對文中的三個角色都已進行了比較全面、正確的分析、基本上理解了三個角色和這則寓言的寓意,已經達到學習本文的目的。對兩則寓言寓意的理解也尊重學生的求異思維,尊重他們獨特的理解與體驗,不妄加否定。
另外,在課外作業的布置也加強對學生的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課后的作業是給《蚊子和獅子》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要求在符合原文意思的情況下,展開想象,讓學生多角度思考,每個學生可寫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結局。通過對續寫的交流,發現學生的思維真是絢麗多姿,短短的二百多字的小故事竟讓他們編成了五六百字的想象作文,真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于他們之手。
《蚊子和獅子》教學反思2
《蚊子和獅子》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有的師生認為它的寓意是“這故事適用于那些打敗了大人物卻被小人物打敗的人。”我認為,嚴格意義上講,這不能稱之為寓意。因為這句話只點明了這則寓言的適用對象和范圍。整部《伊索寓言》有兩種格式:(1)先講故事,結尾說“這個故事適用于……的人”。像《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講故事,結尾把寓意點明。如《農夫和蛇》的結尾是:“這故事說明,邪惡的人們是不會變的,即使人們對他十分仁善。”從文本本身來看,《蚊子和獅子》的寓意表達屬于第一種格式,作者并沒有點明寓意。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此設置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下面是討論實錄:
生1:我認為寓意是“智者勝,驕者敗。“因為蚊子開始是抓住了獅子的薄弱環節,顯得他很聰明,可接下來卻驕傲了,“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一不小心被蛛網粘住了,成了蜘蛛的階下囚,蚊子又因驕傲而落敗。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觀點鮮明,剖析有理有據。看來同學們應該有更多的不同理解吧?
生2:蠻干不如巧干。蚊子直接同獅子交鋒肯定是斗不贏的,于是就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讓獅子自己八連抓破,一下子就打敗了這個龐然大物。
生3:我認為獅子遇事要冷靜。蚊子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有毛的地方時,獅子不能一味的生氣發火,應該冷靜思考對策。可采用吹氣、甩頭、與樹葉接觸等辦法趕走蚊子,這樣就不會敗給小小的蚊子。
師:精彩!有創新!
生4:蚊子并不是被蜘蛛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使自己“自投羅網”。
生5:做完任何一件事后一定要及時總結,勝利了要總結經驗,可繼續發揚光大;失敗了要總結教訓,以免今后在犯。
師:看來同學們的思考很有深度,能從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側重點去挖掘寓言的寓意。下面就請同學們用“ 勝, 敗”或“ 勝(敗)”的句式說話,既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
從上面的分析,我得到了以下三點啟示:
一、 創新式的解讀不能離開文本。
無論如何創新都是在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否則創新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架空的分析是可怕的。我們在教學中所安排的一些活動如:表演、競賽、辯論等,應該在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應該為進一步理解文本服務。而不能使教學成為過客,白白浪費了文本中豐富的營養。
二、教師的點撥很重要。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惑或障礙,要解決這些,單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教師的點撥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因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啟發,可及時小結,可適時提示,可巧妙激勵……點撥的價值在于使教學呈現一種有序的狀態,同時還可以使教與學達到一定深度,能充分挖掘文本的許多內涵。
三、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是學法指導的重要內容。
語文教學如何求“活”?我認為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思考,就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更新的思維空間,其想象、聯想的余地就更大,更易發揮出各自的個性特征,還可供其他的學生參照。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寓言寓意的探究,不是用一種方式,且不僅只讓學生從一個角度去探究,還有變化的要求,因此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