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體感知課文,掃除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
1、字:
聳立 sǒng 峭壁 qiào 凸凹 tū 顫抖 chàn 嶙峋 lín xún
暈倒 yūn 迂回 yū 目眩 xuàn 啜泣 chuò 納罕 nà hǎn
屢次lǚ 小心翼翼yì 2、多音多義字
顫 ┏chàn 暈┏ yūn 彈┏ dàn
┗zhàn ┗ yùn ┗ tán 3、辨析形似字
┏峋 xún ┏ 誡jiè ┏ 納nà ┏ 眩 xuàn ┏ 崖yá
┗詢 xún ┗ 械xiè ┗ 吶nà ┗ 炫 xuàn ┗ 涯yá 4、解釋下列詞語
聳立:高高的直立
峭壁:陡直的山崖
顫抖:哆嗦;發抖
迂回:回旋;環繞
屢次:一次又一次
灰心喪氣:(因遭到困難、失敗)意志消沉
5、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13):冒險。寫“我”跟著小伙伴們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塊石架,上不得,又不敢下。
第二部分(14-22):脫險。寫“我”恐懼地伏在石架上,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悟。寫作者由小時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習要點
6、文章的主旨:
作者通過“我”童年時的一次爬山經歷,感悟到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步一步戰勝小困難,最后就能戰勝最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是在于走好每一步,要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二、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爬懸崖的一次經歷。小時候作者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他體弱多病,和五個小男孩一起爬懸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處巖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了,可是要下去又下不去,陷入可怕的兩難境地。后來照父親說的,一小步,一小步下來,終于脫險了。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
三、課文研讀: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作品通俗易懂,在故事中滲透著人生的思考,蘊涵著生活的哲理,給人一定的生活啟迪。本文是在鼓勵那些在特殊境遇中的人們,如何向前進,哪怕只是那么一小步,一小步的前進,也會別有一番天地。最讓人驚喜的是:作者寫了他自己親歷的一次冒險、遇險、脫險的經歷,從中得到的人生體驗是:人在遇到困難或困境時,應以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它,戰勝它。
本文采用倒敘的手法,追述發生在57年前的一段童年故事。悶熱的天氣卻無法阻擋少年尋找新意的沖動,情節就在“玩彈子游戲玩厭了”的背景下展開了。孩童時代的想法就像沒有方向盤的車東奔西撞,爬懸崖的冒險活動就展現在小伙伴的面前。對于爬懸崖,“我”是經過理智判斷的,雖然很想像別人一樣勇敢,但有病的身體加之母親的訓誡,及時地阻攔著自己。然而尊嚴是每個人的最后一道防線,好友杰利的一句“別做膽小鬼”讓“我”放棄了最后的猶豫。這時,作者筆鋒一轉,寫了一段懸崖的描寫,突出了懸崖的“險”,接著寫我攀懸崖的心理感受“全身發抖”、“冷汗直冒”、“冬冬直跳”的“心”……使我欲上不能,欲下不可。這一刻帶給“我”的人生“訓誡”要比母親的“訓誡”更讓人刻骨銘心。
“父親”不是這篇文章要刻意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文中的“父親”無疑是偉大的。他沒有替孩子走下懸崖,而是先安慰“我”,然后又為“我”指引了方向,在父親的鼓勵聲中,“我”走出了第一步,又再移動了一步,這簡單的兩步對別人也許算不了什么,對“我”卻是可以影響一生!
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讀。就選材而言,無疑是“以小見大”的典范。作者選取的是“我”童年時的一次經歷,給我們的卻是對人生的深刻反思。
四、有關問題探究:
1、文中寫巖石架并不是很高,父親完全可以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可他為什么沒有上去救孩子呢?
參考:因為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
2、文章最后一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么又說“前途茫茫”呢?
參考: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