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發布時間:2017-08-27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描寫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該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樸素筆墨的寫景抒情。

  2.通過比較,引導學生認識本文抓住景物特征的寫景方法。

  (三)教學重點

  1.抓住景物特征寫景。

  2.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側重在第3段和第5段。

  (四)課時安排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3節課的時間,其中第一課時用于熟悉課文和講讀一、二段,第二課時用于講讀三、四、五段,第三課時用于歸納小結(包括與《春》的比較)。

  二、說教法

  一是講讀結合。老舍是語言運用大師,在詞語的選擇和運用上十分講究,需要細細研讀和揣摩。在講解課文精要之處的同時,發揮默讀、朗讀、誦讀的功用十分重要。二是討論圈點。我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了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討論、發表見解,然后由教師通過辨析,幫助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得到啟發,掌握知識。三是比較教學。本文和剛剛學過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在寫作方法、文章構思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引導學生將本課與《春》進行比較,在比較學習中加深對兩種不同風格的認識。

  學法

  三、說學法

  根據教法安排,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宜結合老師的指點和講解,仔細閱讀,圈點批注,認真思考,開展討論,從而掌握正確的知識,獲得應有的啟發。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的寫景散文。老舍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語言大師,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

  (二)新授

  1、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參看“閱讀提示”和注解,聽教師范讀課文,正音正字,主要是幾個詞的注音和解釋,結合抽查指名學生完成。

  2、講讀第一段。①先要求學生閱讀該段,思考:濟南的冬天給作者的總印象是什么?為什么?作者是運用什么方法寫出來的?②討論并明確:濟南的冬天給作者的總印象是“有溫晴的天氣,真得算個寶地”,因為一是“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二是“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這是作者通過把濟南與北平、倫敦和熱帶對比寫出來的。

  3、講讀第二段。①指明學生朗讀該段,要求學生畫出文中用得最生動的3個動詞,說明是什么修辭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通過討論明確:“曬”、“睡著”、“喚醒”這3個動詞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濟南寫成了一個小嬰兒,“暖和安適”一詞寫出了它的神態。②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濟南在冬天能夠像嬰兒一樣“暖和安適”得睡著?從本段文中找出答案。通過討論明確:文中寫小山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的比喻句說明濟南周圍的那圈小山使濟南具有了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因此濟南在冬天能夠像嬰兒一樣“暖和安適”的睡著;這是寫晴朗陽光照耀下的小山。③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這說明濟南的冬天具有怎樣的“性情”?找出一個雙音節的形容詞來回答。明確:濟南的冬天具有“慈善”的性情。

  4、學生齊讀課文。

  5、指名朗讀第三段,要求:①找出本段所運用的三個方位名詞和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說說這一段主要寫什么。通過討論辨析明確:三個方位名詞是“山上”、“山尖”、“山坡”,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日落”;這一段主要寫濟南雪后山上的景色。②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動的三個帶有比喻意義的動詞和擬人句,說說所起的作用。明確:三個動詞是“頂”、“鑲”、“穿”,擬人句是“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表現濟南小山“秀氣”的特征。

  6、指名朗讀第四段,要求:①找出兩個相同的動詞,指出是什么寫法,照應前文哪句話?明確:動詞是“臥”,是擬人寫法,照應前文“暖和安適地睡著”一句。②討論:本段寫什么?寫出什么特征?明確:本段承接上文寫城外遠山,寫出的特征是像張“小水墨畫”(比喻)。

  7、指名朗讀第五段,要求:①畫出文中運用了擬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詞句,描寫藍水晶的形容詞,說明本段寫什么,寫出什么特征?明確:詞句是“貯蓄”、“全拿出來”、“精神”、“不忍得”、“照個影兒”、“藍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團花”;本段寫濟南的水,寫出其“不結冰”、“冒熱氣”、“水藻綠”、“澄清”、“水天一色”的特點。②揣摩結尾一句:“這”是指濟南的冬天“溫晴”、“慈善”、“秀氣”、“像水墨畫”、“水色澄清”等;蘊含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8、齊讀課文,背誦“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一段。

  9、提問(難點):作者對濟南的冬天抱著什么感情?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討論明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感情是喜愛和贊美,從“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一些小山冬天特別可愛”、“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等詞句可以看出來。點明:情景交融是本文一大特點。

  10、提問:本文各個段落寫作的對象各是什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討論明確:一寫濟南冬天天氣,二寫陽光照耀下的小山,三寫雪后山景,四寫城外遠山,五寫濟南冬天的水。層次分明,井然有序。

  11、提問:本文與朱自清的《春》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點撥明確:相同點是兩篇文章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主要有以下不同:一是表達方式的不同。《春》運用的是重彩濃墨描繪的方式,激情涌動;《濟南的冬天》則是采用聊天談話的方式,穩重含蓄。二是語言運用的不同:《濟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結合。三是修辭不同:《濟南的冬天》采用談話的語言,除了比喻、擬人外,沒有其他什么修辭;《春》采用了比喻、擬人、疊詞疊句、排比、引用等諸多修辭。四是文采不同:《濟南的冬天》顯得平實,《春》寫得文采斐然。

  12.本文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1)老舍文學語言的風格:上口、順耳;干凈利落;生動簡練。如形容有山有水的老城在藍天下安適地睡著。說濟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冬天,形容斜陽照在山腰上,薄雪好像害了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無論是動詞(睡、喚醒。害羞、臥、貯蓄、拿、忍、照)還是形容詞(安適、慈善、秀氣)都賦予了人的特征,人的感情。

  (2)行當所行,止當所止,融情人景,詩意盎然。如文章開頭“對于一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這段文字,讀來順暢、上口、富有節奏感。這和作者在語言協調上下了功夫有很大關系。這個意群由兩句話組成,內容上是兩個對比,但在語言的組織上,卻是化散句為整句,兩節文字—一對稱,基本上是單音詞對單音詞,雙音詞對雙音詞。如兩個“像我”并列,“北京”對“倫敦”,“奇跡”對“怪事”等等。在整齊中又有變化,錯落有致,氣勢貫連,讀來很有音樂性。

  (3)善施比喻,巧施聯想,化靜為動,抒發情懷。 文中多處用了比喻,但我們更加贊嘆作者的豐富聯想。如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由濟南冬天的溫晴,聯想到濟南人民的疑問:“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在作者的豐富聯想中,山活了,草綠了,濟南人笑了,一切都那么生氣盎然,濟南的冬天也溫晴如春了。這一切,與其說富有動態地狀寫了濟南冬天的山景,毋寧說創造性地抒發了作者摯愛祖國山河的一腔愛國情懷。

  (4)著色敷彩,相映生輝,排比鋪敘,妙語天成。

  (5)借墨如金、語言凝練。

  (三)小結及板書設計:

  一、(第一段)總括濟南的冬天“溫情”的特點

  陽光朗照下的山(2)

  寫山(2—4)

  二、(第二至五段)分寫濟南冬天 薄雪覆蓋下的山(3)

  的山和水

  城外遠山(4)

  寫水(5):濟南冬天的水色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曰本一区中文字幕在看 | 亚洲欭美日韩颜射在线二 | 午夜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亚洲欧美另类色妞网欧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