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屬于議論文。課文的題目“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課文的主要觀點。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 獨立思考, 鍥而不舍, 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 了解議論文的形式.這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議論文,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是課文寫法上的主要特點,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
(2)教學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難點: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習是學生的學習,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所以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匯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運用讀、思、劃、議等方法,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獲取知識,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主動設疑,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這篇課文課題就是課文主要觀點,于是一開始我就以題目入手,提問:
1、讀了課題,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2、第二自然段中:把“‘?’拉直變成‘!’” ‘?’指什么?‘!’指什么?這句話想告訴我們什么?
讓學生自由讀句子歸納出從“問號”誕生“真理”的過程是“發現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疑——找到真理”的過程。又通過理解問號、嘆號的含義,體會到了用標點符號代替語言的妙處。同是也為第七自然段中的詞語“見微知著”的學習作鋪墊。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自主設疑并帶著問題去學文,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說話的舞臺讓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獲。
第二環節:比較研究,體會寫法
首先是讓學生默讀課文3-5自然段,思考:課文中列舉的三位科學家發現了什么問題、又提出了什么問題,他們是怎么解疑的,又找到了什么真理?
其實對于文中引用的“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轉動”這三件事例,學生一讀就懂。但是,如果就事論事,就會難以發現作為議論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記敘文所寫事件的差異,而“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又是本文的重難點,所以教學中,我提了一連串的問題:這三個事例有什么相同之處?最重要的過程為何只寫了一句話?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將閱讀的重點從關注事例的內容上轉移到關注事例的內容與表達上,進而關注事例的表達效果和意圖上。從中,學生就發現不同的文體在敘事時的差異,發現了不同的論點在引用事例時的詳略。
第三環節:總結課文,深化主題
1、總結課文,深化文本中心
通過回顧全文,讓學生領悟到作者列舉的事例都是按“發現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疑——找到真理”的順序寫的,且把“發現問題”“不斷發問”與“找到的真理”寫得詳細,“不斷解疑”的過程則寫得簡略。這樣詳略有序的安排都是為重點說明“真理”與“問號”之間的關系,是為了證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總結課文,認識議論文
最后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認識:像作者這樣用事例證明一個道理的文章叫議論文。“觀點——事例——結論”是一篇議論文的基本要素和結構。
四、說板書
觀點 20、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事例 洗澡水的漩渦 與地球自轉有關
紫羅蘭的變色 制成石蕊試紙
睡覺時眼珠轉動 一定在做夢
? ----------- !
總結
見微知著 善于發問 獨立思考
鍥而不舍 打破沙鍋問到底 ……
王松泉先生說過:“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展示作品場面的屏幕;是教師教學引人入勝的導游圖,學生學習中掌握真諦的顯微鏡;是開啟學生思路的鑰匙,進入知識寶庫的大門;是每堂課的眼睛,讀寫結合的橋梁……”所以,在本堂課中,即使有了可見的輔助,我還是根據課文內容,學生的反饋,設計這樣一個板書,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簡明、概括。讓學生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更明確的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認識議論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