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劃分小組,提出要求:
⑴分為“客家民居”組和“傣家竹樓”組。
⑵要求:先分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⒉合作研讀,完成表格:
⑴把“客家民居”組分為三個研讀小組,研究內容: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么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征
⑵把“傣家竹樓”組分為三個研讀小組,研究內容: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傍水而居——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征
⑶研讀方法: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后標注、整理歸納,最后填表格。各小組交流整理結果后,推選代表準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⒊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點。
⑴“客家民居”組的各小組代表分別匯報小組研讀成果,小組代表發(fā)言后,先本小組其他成員補充,再其他小組補充。
如:“客家民居”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 置
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作 用
防備盜匪騷擾和當地人排擠
材 料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結 構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⑵“傣家竹樓”組同樣交流匯報。
四、深讀探究,領悟方法
⒈探究領悟——《客家民居》
⑴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⑵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⑶重點語句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tǒng)。)
⑷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么好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表達方法)
例如,列數字:“……夯筑起墻厚 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lián):‘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真實可信)
⑸同桌商議,并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依據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⒉探究領悟——《傣家竹樓》(方法同上)
重點語句理解:
①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②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五、歸納總結,感受文化
⒈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qū)的建筑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游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⒉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yōu)點。傣家竹樓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吉祥平安、團結和睦、家道興旺)
⒊總結表達方法: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⒋歸納章旨:
《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說明文通過側重描寫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中華傳統(tǒng)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⒌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遷移練寫
⒈出示課后“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我國從1986年4月12日開始至1991年4月25日,總共發(fā)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23、普25、普26、普27,共發(fā)行21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制,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fā)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筑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這些郵票上的民居故事嗎?
⒉拓展閱讀:關于這組郵票的簡單介紹。(見附錄)
⒊布置作業(yè):(選其一)
①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②假如年是小導游,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也同樣生動地把你喜歡的民居的特色和風情一一向旅客們介紹呢?請你寫一篇導游瓷。
七、板書設計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民居特點:圓形、八卦布局、設防火墻
文化特征: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民居特點: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文化特征:團結和睦,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本次我講授的《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中,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fā)現了很多問題:
一、 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并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游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采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匯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jié)一般熱鬧。”這句話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余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jié)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鉆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