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了解單元導讀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們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走進第四組課文,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絢麗多姿的民風民俗!(板書:中華民風民俗)?生瀏覽單元導讀
生1: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作者是怎樣寫出民族特點的。
生2:我們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開展調查活動,去了解節日、服飾、飲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風民俗。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出示童謠,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不好?
2.師:讀過之后,你知道它講的是什么事兒嗎?你說。
生:這首童謠講的是北京的春節。
師:(配樂)是啊,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傳統的節日了,來談談你和家人是怎樣過春節的?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那時的情景,(指3名生)
生: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收壓歲線……
師: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老北京,感受——北京的春節,請看老師寫課題,齊讀。(生齊讀)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本文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嗎?誰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生介紹資料
師補充介紹:老舍先生還有“語言大師”之稱。他的文學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俗白”。寫的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之事,語言通俗易懂,幽默詼諧、散發著濃郁北京味,不愧為“人民藝術家”。
師:老舍筆下的北京春節,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學案到小組去交流學習時的收獲吧。
生小組討論
三、匯報:初旬、蒜瓣、餃子、翡翠、榛子、栗子、風箏、鞭炮、截然、寺院、彩繪、雜拌兒、麥芽糖、逛廟會、走馬燈、零七八碎、萬象更新、張燈結彩
師:課文寫了什么?(作者介紹了北京春節的民俗習慣,表達了北京人對生活的熱愛。)
1.師:這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先說。
生:我覺得老北京的春節非常熱鬧。
生:我覺得老北京的春節非常有趣。
生:我覺得老北京的春節非常和諧。
2.師:這熱鬧、喜慶的北京的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呢?中間大約有多長時間。
生:課文在第一自然段開頭寫了“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寫了“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可見北京的春節時間特別長,有一個多月。
師: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老舍先生寫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哪個小組來匯報,同學們一邊聽一邊對照自己填寫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做上記號,等會兒一起討論討論。
師:還有那個小組有不同意見或補充?生補充
師:同學們發現了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嗎?
生:這都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板書:時間順序)
師:那么多的風俗習慣。一會兒功夫就讓我們全都看明白了,這就是按時間順序寫。在這幾個時間段里,老舍先生又重點寫了哪幾個時間段呢?你找得到嗎?
生:我覺得第一個他就是寫的臘八。因為,臘八他是分了兩個自然段,告訴我們臘八的時候大家要熬臘八粥,吃臘八蒜。
生:我覺得他還寫了除夕。
生:他還寫了正月初一。
生:他還寫了正月十五。
師:好的。你們真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那么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里,你最喜歡哪一天呢?請喜歡臘八這一天的小組先來匯報。
臘八
生1:我們小組來匯報臘八這天,在臘八這一天人們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生2:(讀句子)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和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作者把臘八粥比作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從“農業展覽會”體會到熬臘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開展覽會。
生3:(讀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我從“色如翡翠”這個詞中體會到顏色很美。從“色味雙美”這個詞中體會到臘八蒜的味道也很美。師: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師:還有哪個小組要來補充你對臘八這一天的了解嗎?(指名補充)
師:(課件出示臘八粥的圖片)你們知道為什么這天要熬“臘八粥”嗎?
生:因為“臘八”這天很冷,吃“臘八粥”可以驅寒!
師你是從哪個知道“臘八”這天很冷的?
生:我是從“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個句子知道的。
師:這是個俗語,在文章中引用俗語有什么好處呢?
生: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師:你真聰明!老舍先生很喜歡在文章中引用俗語,使自己的文章顯得通俗易懂。后來“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語言特色了。(板書:語言特色 通俗易懂)老舍把臘八粥比作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課件出示各種谷物的圖片)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卻說“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生:我還能體會到老舍先生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師:他怎么幽默風趣了?
生:他不直接說熬臘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臘八粥說成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讓人感覺很有意思。
師:是啊!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們感受到老舍先生不僅是位語言大師,而且還是位幽默大師呢!(在“語言特色”后面板書:幽默風趣)
師:(出示圖片)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
生:很好吃,很想吃。
師:好!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來讀讀這個句子。(點擊課件,出示句子: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和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指一生讀,指生評價)
師:似乎還不夠誘人哦。誰愿意再來讀一讀?(再指一生讀)
師:嗯,有想吃的感覺了。
師:(課件出示臘八粥的圖片和句子)臘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齊答):多吃幾個餃子。
師:讀到這里時,你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個又一個餃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師:讀出你感受到的吧!
師:人們還要為過節做哪些準備呢?
生:孩子們買雜拌兒,鞭炮,小玩意兒;大人們買吃的、喝的、用的。
生:到了小年的時候還要吃灶糖,掃屋子,都為除夕那天準備。
師:過年是甜甜的味道,(出示雜拌、灶糖圖片)過年是快樂的味道(出示空竹、口琴)過年是鞭炮的味道(放鞭炮的圖片和聲音)過年還有怎樣的味道呢?下節課我們繼續來感受。
下課
篇2:《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以時間為順序,以人們的活動為線索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生詞。
2.了解老北京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詞匯,培養語感,能仿照課文說說自己家鄉過年的習俗。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2.學習按一定的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學會場景描寫方法。
教學準備:搜集各地的春節習俗。
教學過程:
更多相關文章:
1.人教版新課標六年級下冊《作文上的紅雙圈》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