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學反思一
《手指》一文是豐子愷寫的,文章語言有趣而幽默,主題突出。整篇文章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五根手指的特點。教學的時候,我按照“初讀、了解大意——細讀課文、感悟寫法、體會寫法——品讀賞文”的步驟展開教學;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但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作者的表達方法上,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學生在討論中再一次接觸“排比、比喻、擬人”這些表達方法。課后我還布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結果很多孩子都能模仿作者的評議風格,幽默地寫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態和性格,而且很有見解。
《手指》教學反思二
《手指》,這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課后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這句話蘊含的道理。
《手指》教學反思三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為大意”為主要的閱讀目的。略讀教學不是學習的略讀教學,還要學習應用包括細讀在內的多種閱讀方法。
《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寫作很有特色,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但是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的道理也不太難理解,因此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手指的特點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并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