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啟示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
教學難點:領悟其中的道理,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啟示的習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討論交流:師板書本單元學習過的課文題目(《匆匆》《桃花心木》《頂碗少年》),組織學生交流:這是本單元學習過的幾篇課文,通過學習,你了解到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或是受到什么樣的啟示?
2、師小結:學了這組課文,同學們都有所感,有所思。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對于他們的存在,我們常常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比如我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手指》。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詞語。
2、指生逐段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出示提示:課文先總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別具體寫(),最后總結寫()。
3、請學生根據填空的內容,標畫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礎上體會本文的寫作順序和方法。
三、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一)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級里的同學?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讀幾遍。
(二)全班交流,說說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學生說想法,說理由,結合朗讀課文,隨機交流,體會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
(1)性格:最肯吃苦。
(2)重點句:例如拉胡琴……重東西反倒去,叫他用勁扳住。
①哪些詞語最能體現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勁”體現;
②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注意體會修辭手法;指導朗讀時,用“我”替換“他”,再讀課文。
(3)作者這些描寫你平時注意到了嗎?引導學生多觀察。
(4)讀完之后你覺得大拇指還有什么作用?學生充分說,再叫一兩個學生用排比的手法說。齊讀相關課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機敏,哪些詞句最能夠體現?
(2)重點句:拿筆的時候,全靠他推動筆桿……雖有大拇指相助,終是以他為主。
①你覺得食指重要嗎?體會沒有食指寫字時的感受,學生說一說,體會“全”、“都”、“最多”、“必須”。
3、中指:
(1)性格:養尊處優。
(2)重點學習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離。
(3)結合課文觀察自己的中指,說說感受。
4、無名指和小指:
(1)性格:能力薄弱,并非一無是處
(2)重點句:舞蹈演員的手指不是常作蘭花狀嗎?這兩根手指正是這朵蘭花中最優美的兩瓣。
插入蘭花指圖片,感受“最優美的兩瓣”。
(四)適時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根據手指不同的特點,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受。
四、學習末段,讀文明理
1、作者從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學生齊讀。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能舉例說說嗎?
4、再讀思考:“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不能團結一致,不能成為一個拳頭,那它們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強弱美丑也就盡顯于外了。”
5、小結:是啊!正如作者所說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夠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我們人類更是這樣,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板書:團結就是力量)
五、拓展延伸,遷移運用
(一)品味作者幽默的語言
1、出示句子:
①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體最高,無名指、食指貼身左右,像關公左右的關平、周倉,一文一武,片刻不離。
②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選自四年級上冊《白鵝》)
2、學生讀句子,師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語言。
六、小練筆:
想你的文章中也擁有它嗎?老師告訴你,首先你要仔細觀察,積累生活經驗,找出所描繪事物的作用及多方面特點,然后再進行語言組織。我們人的身上有許多器官,請模仿課文的寫法,寫寫其中一官的一個片段,相信你能學習本文的表達方法寫一寫它們的故事。
教學反思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在教學設計時,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課文,在理解大意的同時也了解了本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其次,在品讀環節,通過細讀品析,著重讓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的幽默性和常見修辭手法的運用,旨在滲透寫作方法。最后,通過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寫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
在授課的過程中,語文課堂的聽說讀寫環節比較齊全,學生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只是,課堂氣氛仍不夠熱烈,學生發言略顯拘謹。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激勵,留給學生能夠充分的表現空間。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