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助圖片知作者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豐子愷先生寫的《手指》,對豐子愷先生熟悉嗎?
生:我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學過他寫的《白鵝》。
生:他是一個畫家,也是散文家。
師:你見過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嗎?
生:沒有。
師:(大屏幕呈現:豐子愷漫畫《腳踏車》、《爸爸回來了》、《銅鑼響》、《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等)
豐子愷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為題材的,富有生活的情趣,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創作的題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寫的我們司空見慣的手指。
二、提出問題,理解課文。
師:同學們已經預習課文,課文會讀了嗎?
生:(自由應答)會讀了。
師:下面請同位兩人合作,輪讀一遍課文,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注意,同位讀不好的地方,你可以幫助一下。
生:(兩人合作讀課文)
師:讀完了?(面對兩人)你們兩個人是怎樣讀的?
生:我讀一段,吳靜云讀一段。她有個地方沒讀好,我教了她一遍,她就會讀了。
師:你們不僅有分工,還有合作。通過合作,有了進步,真令人高興。
師:課文讀通了,讀懂了嗎?(學生有三五人舉手)不著急回答,再瀏覽一遍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了手指的什么特點。
生:(瀏覽課文)
師:課文主要寫了手指的什么特點呢?
生:課文寫了每根手指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
師:是的,課文介紹了每根手指的長處和短處。每根手指的長處和短處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生:課文主要介紹了每根手指的姿態和性格,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師:說得簡潔全面,說明你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板書:姿態 性格)剛才你概括的內容在課文的哪個自然段明確寫著?
生:第一自然段。
師:這叫會讀書,抓住關鍵句子,就把握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把這個句子劃下來。
生:(劃句子)
師:我們在閱讀時,要善于發現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幫助我們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師:數一數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生:(自由應答)六個。
師:為什么這篇文章分了六個自然段呢?
生:第一段總寫五個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和性格,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別寫每根手指的特點,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師:你發現了這篇課文的表達順序,這樣的結構特點叫——。
生:總——分——總。
師:(板書:總——分——總)總分總的結構讓讀者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內容。
師:課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別寫了每根手指的特點。那么每根手指各有什么長處,又有什么短處呢?認真默讀課文的2—5自然段,劃出關鍵詞。
師:(大屏幕呈現
手 指長 處 短 處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無名指和小指
生:(默讀、標劃)
師:(巡視)我發現很多同學標劃了關鍵的句子,比如,張國然同學劃了“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如果從中劃出關鍵詞,應該劃哪個?
生:構造簡單。
生:矮而胖、頭大而肥。
生:應該劃“形狀不美”,因為后面的“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都是說他的姿態不算美的。
師:你讀懂了這個句子的主要意思。這個句子主要寫了大拇指的形狀,“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是具體介紹大拇指的形狀的。
師:找到關鍵句是讀懂課文的第一步,你能不能用剛才的方法從關鍵句中提取關鍵詞呢?
生:(劃關鍵詞)
師:劃完了同學,可以和同位交流一下。
生:(兩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