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第一場雪》是六年制小語課本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聯想到“瑞雪兆豐年”這一喜人景象。文中字里行間雖無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充分體現了作者由這場雪預見到明年糧食的豐收而無比喜悅之情。
本文處于本冊書的最后一個單元,而本單元的教學任務主要是對本學期學過的重點訓練項目加深理解,綜合運用,要根據課文的特點復習相應的讀寫訓練項目。本文層次清楚、條理明確、重點突出,采用了聯想、夸張的手法,語言生動優美、情景交融。正是復習舊知的好教材。因此,教學時,要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結合學過的讀寫項目體會本課在寫法上的特色。
據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要求:
1、理清作者思路,知道作者怎樣有條理地描寫下大雪的經過,同時展開聯想,來表達自己關心農業生產為來年的豐收而無比喜悅的心情。
2、復習鞏固讀寫訓練項目,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抓住事物的特點”、“事物和聯想”、“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等讀寫技能。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下列詞語:驟然、遼遠、紛紛揚揚、瑞雪兆豐年等。
4、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4至6自然段。
這樣確定教學要求,符合本課特點,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
教學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雪后景色”和“聯想瑞雪兆豐年”這兩部分,因為“雪后景色”既表達了作者對這場大雪的喜悅和贊美之情,又突出了課文的中心;聯想部分既說明了“瑞雪兆豐年”的道理,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又是體現讀寫訓練項目的內容。再加之,《大綱》對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準確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把在感情朗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借雪景抒發自己的喜悅心情,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作者對第一場雪的喜悅與贊美之情融進了“雪景”與“聯想”之中,因此這兩段就成了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因為孩子們認識事物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的,而要在語言文字中準確把握所蘊含的情感世界,這對孩子來說有困難。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是如何遺詞造句,在行文中抒發自己的情感的,作為本篇課文要解決的難點。
二、說教法:
《第一場雪》是一篇講讀課文,應該以講讀為主,憑借講讀訓練學生的閱讀基本功。因此,在講讀中,我準備采用“感情朗讀法”來教學本課。
為什么呢?因為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暢,動人的景物描寫中寄予情思,而這種情思,正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但這種情,文中并沒有直露地抒發,全部寄于字里行間,那么,要抓住這種情,只有讀,通過學生感情朗讀,讓他們在自己的朗讀中去領會,會勝過老師重三疊四地講解,同時還起到了訓練朗讀能力的作用。
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準備改變以往的平鋪直敘,采用“變序教學法”,在學生理清了文章層次后,抓住文中描寫最美的雪中、雪后兩段來講,使學生興趣高漲。不僅如此,教學過程中,我還鋪之以生動、極富感染的語言表述,緊扣重點詞、句細嚼慢咽,讓學生在緊張、極富感染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三、說學法:
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和我的教法,以及《大綱》對六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教學生用“讀—思—議—讀”的方法學習本課,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這種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依據課文內容和要求,我準備用兩課時教學全文。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字詞;
再讀課文,理清層次,熟悉內容。
這里我主要說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步:運用諺語,導入新課。
根據大綱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從整體入手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律,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誰能接出老師所說的諺語的下半句:“冬天麥蓋三層被”。這里的“被”是指什么?“枕著饅頭”是什么意思?這句諺語說的是誰與誰之間的關系?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總結出:“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認識雪這種自然現象,認識雪與人的情感,雪與饅頭的關系!边@樣的設計,不但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且明確了學習任務。
第二步:問題引入,抓住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