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 (751~814) 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早年生活貧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屢試不第。46歲始登進士第,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陽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4歲時貧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贈鄭大了魴》中寫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現出他的創作思想。他的詩以五言古體見長,不蹈襲陳言,不濫用典故辭藻,擅長白描手法而又不顯淺薄平庸,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代表作如反映時代現實的《征婦怨》、《感懷》、《傷春》等;表現人民疾苦的《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表現人倫之情、骨肉之愛的《游子吟》、《杏殤》等;描繪自然景色的《與王十二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郊詩的特色。歷代詩壇對孟郊的作品褒貶不一。孟詩多苦語,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蘇軾稱他們為“郊寒島瘦”,因此后世論者把他們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孟郊詩為“元和體”一種,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有“學矯激于孟郊”說。宋代江西詩派瘦硬生新的風格,也受其影響。宋人宋敏求編錄《孟東野詩集》,10卷,存詩511首,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
評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
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