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案:《游子吟》教案1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2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慈愛以及兒子對慈母真摯的感情。
教學重點:
體會母子之間的深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了解作者。
一提起母親,一提起家鄉,我們倍感親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吟誦母親和家鄉的詩句。
二、初讀感知全詩。
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誦讀這首詩,注意古詩的韻味,讀得舒緩些,邊讀邊口味,你的心中有一種什么滋味?
三、品讀理解詩句。
請你帶著你品味出的這種感受再來讀一讀,把你的感受帶入其中,并結合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
四、深入品讀感受。
詩中沒有寫諄諄叮嚀,而是寫了母親一針一線地為我縫補,一片母愛凝結在這無聲的場景之中。
1、再次品讀,畫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詞、句。
2、相互交流。
3、小組討論:這首詩哪一句是最核心的句子?
4、我想正是母親那密密的針線,無盡的擔憂,感動了你,也感動了我。這件衣服融入了母親多少無言而深沉的愛。那么生活中我們的母親又是怎樣關心我們的呢?有沒有一件令你感受最深的事情。
五、感情朗讀全詩。
正像小草難以報答春天的陽光一樣,兒子的愛心怎能報答得了母親深重的恩情呢?讓我們懷著對母親的敬愛齊讀古詩。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在朗讀中感受了詩歌表達的情感,又將這種情感融入了自己的朗讀中。在逐步的朗讀、感受中我們體會到了母子之間深沉的愛。
七、作業:
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以及對母親的熱愛,選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表達。
六年級語文教案:《游子吟》教案2
教學目標:
1、隨詩句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努力讀出詩的韻味,做到熟讀成誦。
3、借助圖大致了解詩的意思,體驗詩的意境,積累情感。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努力讀出詩的韻味,做到熟讀成誦。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觀察。
出示掛圖:學生觀察,討論:說說你從圖中看懂了什么?
二、初讀古詩。
1、讀讀古詩,找出你不認識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節,把它們讀準。
2、把生字多讀幾遍。
3、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三、再讀古詩,大致了解詩意。
1、把生字帶到課文中讀,把詩句讀順。
2、討論:說說你懂了什么?(結合圖)
3、全班交流。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教師范讀:
導語: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親手縫制衣服。兒子要走多遠,母親的心就會跟多遠。從孩子出發的那一刻起,母親就盼望它早日歸來。
教師誦讀古詩。
2、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誦讀古詩。
3、指導背誦。
4、全班齊背。
五、作業設計。
把今天學的古詩背誦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逢,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