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課文講到人類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時,為了淋漓盡致地揭露人類給地球造成的危害所在,我從“一系列”這個詞著手分析,我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句子的練習,以此來體會用詞的精妙所在:我是____資源,____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可是,由于人類的破壞,我____不能再生,____造成____生態災難。如____、____。這樣的練習多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種模式,學會使句子的表達更具體生動。此練習答案的多樣化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
然后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讀書,讓課堂上生動活潑,趣味盎然,通過讀洋溢著師生情,形成一種“相似的和諧的振動”。情生趣,趣激學,在師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情緒高漲,練習讀書十分投入,其表現欲、好勝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不知不覺中,課文讀得流利了,讀得有感情了。我們平時有效實施語言文字訓練,需要扎扎實實體現在每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領會其博大精深,進一步發展祖國的語言文化。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不但具有人文性,而且具有工具性,不失“語文味”,這將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不懈追求。
最后,讓學生拿起筆寫了關于保護環境的作文,學生都認識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決定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環保小衛士。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反思 4
只有一個地球》這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其教學的重點應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課前,經過反復的思索,我們給這節課定了一個指導思想: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方法。《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我讓學生抓住主線自主提出問題,在質疑的同時產生探索的欲望,并引導學生從“可愛”和“破碎”兩方面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同時我還抓住另一條主線—“自豪”到“心痛”這條情感暗線,通過多層次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讀中悟情,感受到強烈的情感變化。我想在本節課中努力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但是, “粉墨登場”之后,我反觀整個教學過程,我總覺得丟了點什么。現就這課作以下幾點教學反思,與大家切磋:
一、切入中心,重點議讀
一篇文章往往包蘊著豐富的內涵,若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能力范圍之內的最深刻理解、得到最大提高,就必須緊扣中心。
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一個中心,三個支點”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激發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用詞的準確性,領悟文章說明文的方法。學生充分的讀、議,使學生全面而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人類對地球的無節制破壞,已使地球面臨資源缺乏甚至枯竭的危機,認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危害。在與上一環節內容的反差中,學生心靈受到較大觸動,水到渠成地發出“保護地球”的呼吁。
二、調整順序,活用文本
文章有一定的寫作順序,但為了表達的需要,作者可以靈活改變固有的模式。同樣,為了教學的需要,教師也可以對文本的順序進行調整,以更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閱讀理解。文中宇航員的話是在接近尾聲時出現的,起到了總結前文、激發感情的作用。但當學生了解到地球的被破壞程度,便發出了類似“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也太容易破碎”的感慨,因此調整原順序,在“讀議”之后請學生讀一讀宇航員的話,不僅沒有妨礙教學進程,反而使學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也得到自然的升華。
三、能較好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破重難點
讓學生體會地球的可愛時,在學生讀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認識后,再輔以課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可愛、美麗,使學生對地球媽媽的感性認識更加豐富生動,這時再次讀文,理解和朗讀就非常到位了。
四、補充課外知識
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適時地補充有關知識:我國的森林資源危機及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著我出示我國生態環境的幾個數字及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個國家的排序,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嘆的意義了。這時學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礎上,感情的抒發水到渠成,同時自然地引用課前閱讀的資料故事發散地從我們身邊環保、生活實際來談體會,這一環節給予了學生開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我們只有一個家園一一地球,精心保護它吧!”終于成了所有學生的呼聲。最后的拓展延伸,讓學生整理搜集到的有關地球奧秘的資料,辦一份小報,這樣不僅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學不足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
2、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陶行知先生也有這樣的詩句:“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我們教師應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并在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的同時,還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可以從哪些環節著手去質疑,怎樣質疑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在學生質疑感悟后,我應該再度挖掘課文,讓學生展開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在想象交流中,不斷根據學生的回答層層遞進,如一把刀直刺地球心臟,感悟好之后補充材料“地球每天失去什么?”課文的**就會在這里誕生,就會再次激發孩子的情感。如師:師朗讀,人們這是——(生:不顧后果)這樣地球怎么能不——(破碎),人類怎么可能還會有——(渴望)我們怎么去思考——(破壞與保護。)可悲啊,貪婪的人類,愚蠢的人類,地球在哭泣啊,孩子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人,每一個有智慧的人,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都在思考。你有話想說嗎?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寫到后面去?對貪婪的人說,對自己說,對自己的子孫后代說。寫下來。
4、我覺得自己在教學中評價不應只是膚淺的表揚,“你讀得很有感情”、“你說的很好”……孩子們的評價還是只停留在一個很淺的面上,給人空洞、乏味之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套話正有充斥整個課堂的趨勢。這的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致力于引導學生關注“你從他的朗讀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覺得他那些地方讀得好?好在哪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方面進行實效性的評價,讓評價真正落到實處,不在只是空套、只是點綴。
新課改是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思想觀念上的改變,真正對教材內容并不是做了很大的改變,我個人的認識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探究式學習,如何變“滿堂灌”改為“活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的教學。找出了原因,我會信心倍增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