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犬黑子》教學反思
剛剛講了《軍犬黑子》這節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努力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課的教學我努力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體表現在字詞句段篇的教學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語言文字訓練。本課的工具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字詞訓練:讀準字音,理解重要詞語;其二,學生默讀、朗讀和做批注的訓練;其三,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的訓練;其四,學生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進行的思維和口語交際的訓練;其五,學生在匯報中設計了朗讀和說話的訓練等。其六,學生的課堂小練筆,是寫的訓練。
以上設計從表面上看,似乎都是聽、說、讀、寫、思維方面的訓練,其實在具體的教學中,每次都滲透著人文方面的教育,對黑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便成為了學生初讀課文后的初步感受和體驗。我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朗朗,馴導員四次否定黑子的話,讓學生在充分讀時去感受、去體會,馴導員語氣的變化,帶給黑子情感的變化,同學們在讀中捕捉到了這種情感的變化曲線。在學生回答如果你絕望時會做些什么?有的學生說跳樓、有的說自殺„„我跟學生說我是靠和朋友訴說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不滿的。正確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2、教學中努力體現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直接對話。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思考,標劃相關內容,給學生與文本直接交流、對話的機會。學生自主讀書后,教師引導學生同桌或小組討論、交流,體現的是生與生之間的直接對話。全班交流時,教師有意識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直接對話創造了機會和條件。當然,其間也有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3、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和見解,鼓勵學生多元解讀教材。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沒有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引導學生直接充分的與文本對話,通過引導學生的自主讀書思考、小組交流討論、全班匯報辯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引領他們主動積極的思考問題,經歷情感活動,勇敢的發表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從而在多元解讀教材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認識和體驗感受,使學生切實的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4、結合文本特點,適當進行延伸拓展。
本課教學,我安排了作為拓展延伸的說話訓練。請學生從說話訓練提示中,自主選擇說話的對象,進行說話訓練。說話提示分別是:(1)你想對黑子說些什么?(2) 你想對訓導員說些什么?(3) 如果你是黑子,想對訓導員說些什么?(4)如果你是訓導員,想對黑子說些什么?„„這個說話訓練,意在給學生一個充分表達自己觀點見解、體驗感受的機會。學生可以針對的傾訴對象不同,角度自然也不同。此時學生其實已不在是旁觀者,而在不知不覺中與文本、與黑子融為了一體,表達的感受,既是對文本的理解,也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此處的延伸拓展,教師引導學生跳出了文本,從更高、更多、更廣的角度思考軍犬黑子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啟迪、引發我們的深思,完全符合文本特點。
5、讀寫結合,課堂練筆。
已故語文教育專家丁培忠先生認為:“語文課學生總該動動筆的,或抄寫字詞,或進行適時的小練筆。”本課根據教材特點,在學生進行完說話訓練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將自己剛才說出來的或者是想說而未說出來的感受、想法,用筆記寫下來。想出來、說出來與寫下來,其實是有區別的,因為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進而變成文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誰也無法替代誰。
不足之處:
其實上完課后,我感覺課的設計還不夠大膽,在文章的理解過程中,還是通過問題引著孩子來學習,我想是否可以,以“黑子是不是一條優秀的軍犬”為題,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辯論會,在辯論中,引發學生對“忠誠是不是就該失去自我”、“尊嚴被侮辱時,該如何面對”“等更深入的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因為,我的課設計的太滿,所以,關于上面的問題就沒有時間更深的滲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