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顯現“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涌”的動畫,并配上相應的三個片斷的樂曲,組織學生細致觀察、討論,分別引導學生概括出樂曲三個片斷的特點:柔和舒緩、有力、高昂激越。教師播放課件引著孩子們欣賞、想象、感悟;鼓勵他們展開想象,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配樂表達樂曲的意境: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夜晚顯得格外寧靜,一輪皎潔的明月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緩緩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銀光一點點鋪在海面上,霎時間,月亮越升越高,銀光鋪滿海面,銀色的大海顯得無比壯觀,月亮在縷縷輕紗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風,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斷地朝岸邊涌來,此時的大海完全沒有了先前的溫柔,到處是波濤洶涌……
最后請他們輕聲跟著老師伴隨畫面、音樂有感情地誦讀,因為前面有了感情朗讀的基礎,所以有相當的學生已經能夠輕松地背誦這段文字了。 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為孩子們搭建學習的橋梁,以多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通過各種方式的感情朗讀引導他們的情感與文本、樂曲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悟到樂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輕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點,不經意間也教會了學生根據事物的特點展開聯想的方法,使學生的積累、感悟逐漸內化。
(三)引導探究,情感升華。
如此優美的樂曲,貝多芬創作的靈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學生說是因為當時的環境(蠟燭吹滅了,清幽的月光照進小屋,屋里顯得寧靜、明亮、美好。)使得貝多芬產生了靈感,創作出這首曲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為什么這首曲子的節奏、旋律會有如此明顯的三個片斷的變化呢,這三個片斷的旋律跟什么有關呢?”我意味深長地提出這個疑問,并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全文,引導學生根據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展開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貝多芬到萊茵河畔的小鎮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當時的心情輕松平靜,這正如第一樂段的輕松舒緩;而后當貝多芬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樂曲以及兄妹倆的談話內容時,心里十分感動,產生了對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繼而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琴,當時的心情無疑有些激動,這正象第二樂段旋律漸強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因為能在這樣的小鎮上遇到盲姑娘這樣的知音而更顯激動,因此思如泉涌,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于是即興創作《月光曲》,正像第三樂段高昂激越,進入**。
這樣細細分析,學生的思維豁然開朗:原來《月光曲》的創作靈感來源于盲姑娘,貝多芬是為遇到盲姑娘這樣熱愛音樂、深知音樂的知音而創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窮鞋匠的想象來表達了蘊含在《月光曲》中貝多芬的內心的情感變化。自然而然地,難點就輕松地突破了。“那么《月光曲》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貝多芬的善良和偉大,善良表現在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偉大表現在他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華!”“作為一位杰出的音樂家,我覺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讓人敬佩!”“如果貝多芬沒有對盲姑娘那種高尚而真摯的情感,他肯定創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知、明理、悟情、抒懷,在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華。
(四)拓展創作,展現個性。
為了使課外學習成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特意設計了一項課后選擇練習:請你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月光曲》的來歷,著重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寫(你可以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或貝多芬,或盲姑娘甚至是皮鞋匠)。屆時將選錄優秀的作品進入班級的版報、網站,予以獎勵。同學們積極踴躍地參與了此項活動,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的選擇學習中得到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展現了他們獨特的個性色彩!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