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什么地方看出伯牙善鼓琴,鐘于期善聽?
生: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鐘子期就好象看到巍峨的泰山。
師:伯牙鼓琴志在流水——
生:鐘子期就象看到了浩蕩的江河。
師:伯牙是個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表現高山流水,還會表現哪些景色呢? 生:還會有皎皎明月、皚皚白雪、芳草萋萋、大海洶涌……
師:是呀,還會有這些動人的情景。(出示詞語,讓學生讀一讀。)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伯牙鼓琴志在楊柳——
生: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師:好一個善鼓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
師: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
師:是真正的知音,伯牙當時已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前會缺少贊美嗎?
生:不會,但他聽到的可能只是些恭維的話。
生:只是在恭維他,說他彈的琴聲太好聽了,卻沒弄懂到底好在哪兒。
師:他需要這樣的恭維,表面上的贊美嗎?
生:不需要。
生:只有鐘子期能明白他的心。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那樣說——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沒有人會說——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當他聽到的是毫無意義的贊美時,心情怎樣?
生:失落。生:傷心。 生:憂郁。
師:他的心里一定會發出呼喚,呼喚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在哪兒呀?
師:后來,他找到了知音,面對子期,他的心情怎樣?
生:激動。 生:歡樂。 生:興奮。
師:萬千感慨化作一句話,會說什么?
生:你是我的知音。
生:知我者,子期也。(師補充介紹伯牙與子期的故事。)
師:他們倆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生:不,他們是心靈相通的兄弟。
生:是人生的知音。
師:想象知音相聚時那融洽、歡樂的場面,再來感受他們之間的情感。(學生齊讀前四句。個別朗讀,評價。)
“妙哉,石老師所念,學生必得之。”在這樣詩意的課堂里學生與教師的心靈是相通的。
教學反思:
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的心靈,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可是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一件讓人無法理解、不可思議的事。通過這堂課,學生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而且還學會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知音。之所以能打動學生,是因為我努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身臨其境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于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教師真情互動,在課堂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瀾,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的課堂有著靈動的生命,深沉的人文內涵。課堂的精彩源于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源于教師對語文的滿腔熱情,源于教師充滿魅力的才氣,源于教師“讀書就是生活”的理念。可以肯定,有了這樣的文言文啟蒙教學,學生會愛上這難啃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