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國詩兩首
《祖國》
[俄]萊蒙托夫
我愛祖國,但卻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連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勝。
無論是鮮血換來的光榮,
無論是充滿了高傲的虔誠的寧靜,
無論是那遠古時代的神圣的傳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夢。
但是我愛……自己不知道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靜,
它那隨風晃動的無盡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洶涌的河水的奔騰,
我愛乘著車奔上那村落間的小路,
用緩慢的目光透過那蒼茫的夜色,
惦念著自己夜間住宿之處,迎接著
道路旁點點微微顫動的燈火。
我愛那野火冒起的輕煙,
草原上過夜的大隊車馬,
蒼黃的田野中小山頭上,
那一對閃著微光的白樺。
我懷著人所不知的快樂,
望著堆滿谷物的打谷場,
覆蓋著稻草的農家草房,
鑲嵌著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節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農人笑談中,
觀看那伴著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本詩欣賞
《祖國》發表于1841年4月的《祖國紀事》雜志。詩歌抒發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明確否定沙皇統治集團所宣揚的那種虛偽的甚至反動的愛國主義。代表保守的貴族地主階級利益的斯拉夫派詩人何米亞科夫曾經寫了題為“祖國”的詩發表于1839年,認為俄羅斯的偉大就在于俄羅斯人民的“溫順”和對東正教的“虔信”。萊蒙托夫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通過令人感動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寫,指明真正的愛國主義是同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詩歌發表后,別林斯基稱贊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詩”,杜勃羅留波夫認為詩人達到了“真實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對祖國的愛”。
詩歌把兩種愛國主義的觀點對照得十分鮮明,一種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種是虛偽的、華而不實的、脫離人民的。詩人說,“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奇異”就表現為不同于統治階級的傳統說教;詩人的愛國熱情是經過自己的心靈對祖國的感受,又經過自己的頭腦對祖國的思考而形成的。這種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別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統治集團鎮壓國內外人民起義得來的“勝利”,那用鮮血換來的“光榮”,不能使詩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農奴主對農奴制度堅固長存的信念和對東正教的迷信,他們所謂的“高傲的虔信的寧靜”,也不能在詩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還有貴族民族主義者的復古傾向,他們虛構自己祖先的英雄業績,用遠古時代的神圣傳說來炫耀自己,詩人全都漠然置之,無動于衷。總之,諸如此類的虛假“愛國主義”都無法代替詩人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情”。
經過鮮明、強烈的對照之后,詩人的彩筆轉向了對俄羅斯河山風景和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熱烈謳歌。“但我愛……,我愛……,我愛……”,詩人反復強調,抒寫,把自己熾熱的愛國感情融化在俄羅斯生活的動人畫卷之中。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一幅幅俄羅斯自然風景的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或遠或近、流動變幻地映現在人們眼前,使人感到美不勝收。時代的陰影透過詩人靈敏的感覺與靈巧的詩筆,折光反射在自然景物之上,使之著上迷蒙、陰郁的色彩。隨著人的主觀情感的外物化,客觀自然也就更加接近了人的感情和人的生活而顯得更加親切了。俄羅斯山河景物,是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環境,是同他們的生活不可分割的。詩人把它作為俄羅斯人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加以謳歌,因此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詩人及其人民活動于其間,看到詩人乘著馬車奔走在村間小路上,透過蒼茫的夜色尋找著宿地,看到大隊的車馬在草原上過夜,周圍燃起了野火,冒起了輕煙……
詩人熱愛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他以少有的喜悅和快樂來加以歌唱,表達他對祖國俄羅斯的熱愛。他畫出了俄羅斯人民生活的風俗畫。打谷場上堆滿了豐收的谷物,農家的茅舍覆蓋著稻草,還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詩人無不感到親切和愉快;更有節日的夜晚,農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詩人“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滿懷興致,不知疲倦。詩人熱愛祖國人民,熱愛祖國人民的生活,包括他們的生活環境在內,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愛國主義,即詩人所說的“奇異的愛情”,而這“愛情”,遠比那些空洞虛偽的“愛國主義”來得深沉、厚重、真切得多。
《黑人談河流》
休斯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樣的古老的河流,
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的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發拉底河沐浴,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
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
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
在夕陽下閃耀的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本詩賞析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詩中的“我”不是某個具體的黑人,而是代表整個黑人的種族。
在這一節詩中,詩人反復地強調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并形象化地指出,這條“河流”“像世界一樣古老”,比人類體內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節只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上一節對河流的認識僅限于“了解”,到了這一節,“我”已經深入地用“靈魂”去感受河流。換句話說,黑人的“靈魂”因見證“河流”(歷史)而深邃。下面一節,則是由此開始的歷史回顧。
“晨曦中我在幼發拉底河沐浴。”幼發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曾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在剛果河畔我蓋了一間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羅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剛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尼羅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也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當林肯去新奧爾良時,/我聽到密西西比河的歌聲,/我瞧見它那渾濁的胸膛/在夕陽下閃耀金光。”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林肯在擔任美國總統時,廢除了奴隸制,使美國的黑奴獲得解放。
以上是詩人以夸張的手法回顧歷史。“我”的身影掠過亞、非、美三大洲,從古代到現代,在每一個地方都有令 “我”難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節,在句式上與第一節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簡明。“黝黑的河流”可認為是喻指黑人的歷史。
最后一節,“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節的重復,意在強化突出主題。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史,黑人的“靈魂”里容納著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淀,因而顯得“深邃”。
這首詩顯示了黑人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在詩人生活的時代,種族歧視的惡習在美國還沒有根除,詩人代表自己的種族寫下了這樣的詩篇,無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另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源于黑人悠久的歷史和深重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