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詞類活用
、 林盡水源。 盡: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 復前行。 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④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⑤ 不復出焉。 焉:兼詞,“于之”,即“從這里”。
⑥ 處處志之。 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⑦ 未果。 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2. 一義多詞
、 緣溪行。 便扶向路。 緣、扶: 沿著。
、 便要還家。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要、延: 邀請。
③ 悉如外人。 咸來問訊。 皆出酒食。 悉、咸、皆: 都。
、 不足為外人道也。 此中人語云。 道、云:說。
3. 古今異義詞
詞語 | 古義 | 今義 | 詞語 | 古義 | 今義 |
交通 | 互相通達 | 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 妻子 | 妻子兒女 | 男子的配偶 |
無論 | 不要說 | 用作連詞,不譯 | 鮮美 | 鮮艷美麗 | 食物的味道好 |
問訊 | 詢問消息 | 詢問,問候 | 絕境 | 與世隔絕的地方 | 沒有出路的境地 |
間隔 | 隔斷,隔絕 | 指時間、空間上的距離 | 不足 | 不值得 | 不夠 |
開朗 | 開闊而明亮 | 思想、性格、心胸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 如此 | 像這樣 | 這樣 |
既 | 已經 | 關系連詞,既然 | 儼然 | 整齊的樣子 | 形容很像 |
扶 | 沿著 | 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 緣 | 沿著 | 緣故,緣分 |
尋 | 不久 | 尋找 | 延 | 邀請 | 延伸,延長 |
4. 本文出現的成語:落英繽紛、豁然開朗、世外桃源、無人問津、不足為外人道。
【世外桃源】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一下子出現開闊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領悟某種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無人問津】沒人探問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5. 一詞多義
尋 | 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尋病終(副詞,不久) | 舍 | 便舍船(動詞,扔) 屋舍儼然(名詞,房屋) | |
中 | 中無雜樹(中間) 晉太元中(年間) 其中往來種作(里面) | 志 | 處處志之(動詞,做標記) 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 |
之 | 忘路之遠近(的) 聞之,欣然規往(代詞,代這件事) 處處志之(助詞,起協調音節作用,無實意) |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 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十三、課文內容理解
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4、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5、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后“無人問津”可知。 6、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7、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8、 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
*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颍簽榱思耐忻篮美硐,追求自由生活
10、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十四、開放性試題
1、成語:(1)世外桃源: (2)豁然開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