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園詩
詩歌史上,把田園詩和山水詩是分開的。用詩歌吟詠田園風光描寫農村生活的樂趣大約始于東晉的陶淵明。代表作是《歸園田居》、《飲酒》等,到了唐代,田園詩不但描寫出如畫一般的樸素優美的田園景象,而且寫出了詩意般的農家生活。如孟浩然《過故人莊》、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過山村》等都描繪了農村美麗的風光和淳樸的人情,辭章流露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宋代,不僅吟詠田園風光的詩詞多了,內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寫農村風光,或描繪山村、水鄉的風俗畫,或寫農村生活,農民勞動和各式各樣的人物,它們不僅表現農村恬淡寂寥的閑適情趣,而且通過農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的描寫,著意表現充滿生機的自然及純樸而富有活力的勞動者。如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陸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田園詩如同它的名字一樣,語言清新質樸,不事雕琢,常常選擇典型事物進行敘述描寫,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極濃。
(二)山水詩
山水詩從曹操的《觀滄海》始,經南朝謝靈運、謝眺的進一步創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為蔚為大觀的詩歌流派。出現一批胸襟曠達,氣象宏偉,意境闊大的謳歌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陽樓》、王維的《終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張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詩歌著意描寫山水綺麗迷人的風光,山林的幽靜花鳥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維《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詩都表達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什么樣的景(包含讀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情懷。大凡用明麗的詩句寫出壯美的詩篇,多表現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如《望岳》;用清麗的詞句,描寫秀麗迷人風光的山水詩,大多表現作者熱愛生活,積極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樂的生活情懷。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劉方平《月夜》;如果詩歌刻意描繪的是靜謐、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則反映詩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厭惡世俗,超然塵外的情趣,或表現對隱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現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問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況,鑒賞詩歌,一方面要揣摩詩句,體會詩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盡可能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經歷進行具體分析,仔細把握,千萬不可“按圖索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詩題是“江村即事”,作者是從哪幾方面表現“江村”的?寫出了“江村”怎樣的特點?
2. 雨過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庭中梔子花。
(1)用自己的話寫出前兩句詩描繪的景象 (限60字)
(2)詩中的“婦姑”是指 。
(3)最后一句用了 表現手法。簡說此句描寫的意義。
3.四時田園雜興
宋 ·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兒女各當家”是指 。
(2)詩作一、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寫幼童“也傍桑陰學種瓜”的細節,意在表現什么?詩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駕
鵝湖山下稻糧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這首詩描寫社日農民的歡樂情景運用了細節描寫,很具表現力。試舉兩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1)“枕中云氣”與“床底松聲”的描寫,作用有二,它們是
(2)“銀山”是比喻的說法,它是指
(3)全詩寫景有什么特色?飽含作者怎樣的情懷?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1)詩中說“賞玩夜忘歸”的原因是 ;首聯在全詩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2)你認為詩中哪一聯寫得最好?選出來試作簡析,品味其妙處。
7. 淮中晚泊犢頭
宋 · 蘇舜欽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這首詩開頭兩句描寫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陰沉,所以這一景的特點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詩人的心情是 的,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樓書事
宋 · 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1)怎樣理解第三句中的“無人管”?
(2)全詩將 、 、 、 四種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與作者所在的南樓一起化成優美無比的清涼意境。可見其時作者的心情是 。
9. 過分水嶺
唐·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爰一夜聲。
(1) 全詩描寫的對象是 而“ ”一詞總領全詩,堪為“詩眼”。
(2)試說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明代詩論家楊慎曾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見嗎?請簡述你的見解。
11. 夏 意
宋·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1) 這首詩描寫的環境有何特點?試簡說之。
(2) 從全詩看,詩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詩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馳洛陽故里,急切的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寫出詩中表現這種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試簡述這句詩的內涵。
13.鹿 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試述“人語響”在創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極為洗練,說出它的傳神之處。
14.題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云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詩是怎樣表現君山神奇和靈秀的?說說這樣寫的妙處。
附錄兩首同題材詩:
望洞庭湖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渾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題君山
唐·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即事”是個饒有情趣的小故事,試簡述之。“去卻關”又寫出了什么呢?
16.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人寫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記》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說說末句一問透視了詩人怎樣的意趣?
17.水檻遣心
唐·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此詩寫景最傳神的是哪一聯?聯系全詩試作評說。
18.絕 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出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請分項說出這幅畫的特色。
19.山中留客
唐·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道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詩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幾點?全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20.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名句,試描繪出它所寫的景色。
21.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鋪”改成“照”好不好?請說說理由。
(2)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秋天江畔日暮時分的絢麗畫卷和初夜寧靜安詳的柔美景色外,還有一個感人的藝術形象,那是什么?它反映出什么?
22.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結句“別有天地非人間”看全詩,詩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樣的世界?從中看出詩人崇尚的是什么?
答案:
1.《江村即事》一是描繪恬美寧靜的自然風光,表明江村是個富饒美麗的地方;二是通過夜晚“不系船”的細節暗示江村淳樸的民風。
2.《雨過山村》1.一、二兩句寫雨中山村的優美景色:彎彎的小溪邊是一片蔥郁滴翠的竹林,沿著竹林旁的小路走過橫在溪流上的木板橋,聽到幾聲雞叫,循聲望去,朦朦細雨中的山崖間隱約露出幾間農舍。2.姑,婆婆(唐代習稱) 婦,兒媳婦3.反襯。用“閑”字反襯出農民勞動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梔子花映襯出山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歡樂的農村生活情趣,抒發了詩人恬淡而喜悅的心情。
3.《四時田園雜興》1.村莊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動擔負起田間和家庭的農活。詩人寫的是農村見聞,以白描的手法,描繪出春耕時節,男耕女織,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 童學種瓜有兩點意義,一是表明農家孩子從小便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襯托出農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顯,作品中流露出詩人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農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這兩個細節分別是:春社延續的時間很長,到傍晚才散;其二是農民們興高采烈,開懷暢飲,大醉而歸。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環境氣氛,暗示有大風,為下句寫浪作鋪墊。二是點明自己投宿的地點在山頂。2.江中的層層巨浪,或“拍天浪”。3.先從視聽角度,進行側面渲染,再從正面描寫窗外壯麗景象:大風中,江水洶涌澎湃,巨浪排空,驚天動地。畫面壯闊,極富氣勢。 詩人以豪放的筆法描繪了鎮江甘露寺的恢弘壯麗的景色,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對未來的滿懷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勝事;是全詩的總領,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現春山夜月美和自己樂而“忘歸”的興致。2.第二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句,詩人賦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牽動人,形象逼真,情趣盎然。在寫景中又凸現了詩人天真無邪的“玩童”形象,創造出十分優美的意境。
7.《淮中晚泊犢頭》 荒涼 、幽靜 孤寂 、愁苦 景情相生
8.《鄂州南樓書事》1從修辭上看,這里用了擬人的手法,賦清風明月以人格化。增加了親切感;從抒情角度看,這又是反襯的方法,清風明月無人管,她盡情地美化了南樓夏夜,而詩人則可以貪婪地享受她恩賜的迷人風光。2.山光、水光、清風、明月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愉悅的,興致是濃烈的。
9.《過分水嶺》. 1.溪水有情 2.從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與“惜別一夜聲”的“聲”兩方面來表現溪水與人情真意切,詩人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寫得細膩別致,意味綿長。
10.《江南春》 非然。1.詩作應題而來,“江南春”非一處一地之景,而是整個江南春色的巨幅畫卷;2.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理想是講究虛實相應,作“十里”顯然過“實”則無味,不如“千里”更能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盎然意趣。
11.《夏意》 1.最大特點是清幽。庭院深,遠離鬧市;夏席清,舒適宜人;樹陰滿地,更添幾分幽靜與清涼;石榴花的明艷與黃鶯的鳴叫又使清幽的環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這些又從詩人晝寢的美夢中流露出來。2.恬淡閑適的情趣。
12.《次北固山》(1)、客路、行舟、鄉書、歸雁。(2)、前句是寫實,黑夜漸去而東方紅日嘖薄而起,充滿無限生機和力量,第二句是寫虛,聯想到江上的春色,標志著舊的一年已逝。“入”是使動。兩句詩包含的哲理是舊事物總會被新事物替代,光明總會驅走黑暗。
13.《鹿柴》“人語響”這是以有聲寫無聲,更突出空山的靜謐。“入”字有一定力度,“深林”茂密,只有些許陽光才能透入,使陽光賦予人格化,空山就顯得更神秘了。
14.《題君山》借助神話來寫君山,使它帶上神秘色彩,巍巍昆侖山(神仙居住的地方)山頂的一塊石頭吹落在洞庭湖中。其神奇秀美之色全在讀者的想象之中了,怎樣想也不過份!下兩首是從正面在表現君山美的,正好是第一首詩意境的詮釋。
15.《溪居即事》故事(略)“去卻關”形象而細致地反映出熱忱好客的小童只見空船不見客時的失望神態。
16.《桃花溪》問洞在何處,即意在尋“桃源”所在,透視出詩人厭惡現實,如同陶淵明追求理想社會的心態。
17.《水檻譴心》頸聯。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詩人抓住雨中魚兒躍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風中自由飛翔兩個極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詩開闊靜謐的背景中,傳神地表現出大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悅的心情。
18.《絕句》①色彩絢麗: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融為一體。②遠近結合:近一、四句,遠二、三句,以遠景襯托近景。③動靜搭配:一、二句是動態之景。三、四句為靜態之景。全景絢麗多姿,生機盎然,堪為絕唱。
19.《山中留客》理由:一是山中絢麗多彩的春光誘人。二是天陰下雨不是理由,因為即便是晴天,高山的云霧也會沾濕衣服,可那卻是另有一番風光。從勸友中流露出詩酷愛自然,醉心山水的恬美心境。
20.《題破山寺后禪院》(略)
21.《暮江吟》1、不好。其理由有①用“鋪”比用“照”更貼切,因為殘陽已貼近一平線,與江水形成的角度小,而“照”的角度大,②“鋪”字暗示了江水平靜,顯現秋水特征。③擬人手法,恰當地表達出詩人恬淡的情懷。2。那就是抒情主人公詩人自己的形象從日暮到初夜,詩人久久躑躅在大自然的美景里,反映出詩人對大自然的酷愛和閑適愉悅的心情。
22.《山中問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見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樣“非人間”的仙境。詩人“棲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愛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詩人憤世嫉俗,遠離塵囂,崇尚高潔閑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