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14~19題。
(一)(4分)
午枕 夏意
(宋)王安石 (宋)蘇舜欽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注釋】①《午枕》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一日午睡醒來覺得光景動人便作此詩。②《夏意》作于慶歷四年或之后。詩人被革職削籍為民后,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夏意》作于蘇州隱居之時。③簟:竹席。④供(gōng):引起。
14、兩首詩都格外美麗,但我們能感受得到兩首詩歌是有些不同的。請你分析一下兩詩的異同之處。(4分)
__________
(二)(16分)
李白傳(節選)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
嘗乘舟,與崔宗之②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辟③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白晚節好黃、老④,度牛渚磯⑤,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注釋】①宰:指縣令。②崔宗之:名成輔,襲封齊國公。歷左司郎中、侍御史,謫官金陵。③辟:召,征召。④黃、老:“黃”,指道教始祖黃帝;“老”,指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創始人老子。被后世道教奉為始祖。⑤牛渚磯:地名。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白供狀不書姓名 __________
(2)宰驚愧,拜謝曰 __________
(3)白長笑而去 __________
(4)乘酒捉月 __________
16、用“/”給文中畫線句斷句(限斷3處)(3分)
曾 令 龍 巾 拭 吐 御 手 調 羹 貴 妃 捧 硯 力 士 脫 靴
1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
__________
18、從這篇傳記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請結合短文內容簡要分析。(4分)
__________
19、傳記中說李白“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李白的詩詞,對于國人來說再熟悉不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名句婦孺皆知,他詩中常見“酒”和“月”,請你挑選其中一個主題,寫兩句詩詞。(2分)
酒: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月: __________ , __________
1. 同:都是寫午后夢覺之景;都寫到了清涼的簟席、門簾上晃動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鳥鳴聲;
都寫出了環境的靜謐。(2分,寫出兩點即可)
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靜氣氛中,有一種不可知不可說的清愁,詩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轉愁”中,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讀到一種溫柔的愁緒縈繞作者心間。而蘇舜欽的《夏意》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了一種清幽寧謐之境,表現的是愜意自得、輕松舒暢的心境。(2分,點明“憂愁”和“輕松自得”即可得分。)
2. 書:寫,書寫。 謝:道歉。 去:離開。 乘:趁著、憑借。(4分)
3. 曾 令 龍 巾 拭 吐 /御 手 調 羹 /貴 妃 捧 硯/ 力 士 脫 靴(3分)
4. 李白曾經和崔宗之一起坐船,從采石到金陵,(一路上)李白身穿用宮綿制成的袍子坐著,就好像旁邊沒有人似的(怡然自得)。(3分)
5. 示例:我讀到了一個清高自負,狂傲不羈,傲視權貴的李白。(2分)我是從“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中看出來的,他敢于讓皇帝面前最受寵的楊貴妃幫他捧硯臺,讓皇帝眼前的大紅人、人人吹捧的高力士幫他脫靴子,足以可見他的狂放自負。文中還寫到李白和崔宗之一起乘船出游,他卻旁若無人,不因崔宗之的身份而卑躬屈膝、刻意討好,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李白的清高狂傲。(2分,答到一處即可。)
我讀到了一個灑脫自得,有君子之風的李白。(2分)我是從“白長笑而去”中看出來的,縣令不知道他是誰并且斥責他無理,后得知他的身份誠惶誠恐地道歉,可是他一點也不計較,一點也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2分)(4分,概括形象2分,簡述理由時結合文章內容2分。有其它觀點的,理由充分亦可。)
6. 示例: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2分)
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