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 結合作者的生活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 賞析詞作好詞抒情言志句,感受詩歌意境,品味詩歌內涵。
能力目標
1.能夠有感情有韻味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蘊。
2、利用想象聯想聯系比較等多種方式培養賞析感悟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作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愛國之情,樹立報國之志,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
課前預習導學
預習方案:
一、大聲朗讀課文,初背
二、借助課下注釋、資料、與同伴交流,積累掌握本課的的相關知識,按下列提示預習課文。
1. 搜集有關范仲淹、蘇軾的生平資料并了解兩首詞的寫作背景。
2. 理解重點字詞句的音形義。
3. 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詞的內容。
4. 找出全詞中表現詞人感情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預習收獲:
1. 學生查閱課下注釋與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相關知識寫下來。
①范仲淹(989-1052),字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 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衰落。他不但從小勤奮好學,而且胸懷遠大政治抱負,以天下為己任。以防御 侵擾,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鞏固了西北邊防,聲望大增,于仁宗慶歷三年(1043)回朝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繼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項主張,這就是后人所稱的“ ”。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勢力的聯合進攻,范仲淹被迫離開朝廷,罷去參知政事,新政失敗。此后他又知鄧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贈兵部尚書,謚文正。名篇有散文《 》、詞《 》、詩《 》等。集有《 》。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②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 ”, 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 派詞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欒城。他與父親 、弟弟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 ”;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為杰出的詞人蘇軾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作品有《 》、《 》與《 》等。《江城子·密州出獵》作于熙寧八年冬,此時的蘇軾正處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滿王安石變法,他自請外調,在密州任地方官。蘇軾詞的豪放風格正是在密州上任時期正式形成的。詞中表現其非凡的英勇氣質,也表達了為國家效命的急切心愿。
2、給加點字注音,互相提問詞語含義,填詞。
①塞下 衡陽雁去 邊聲 千嶂 燕然未勒 羌管 寐
( )下秋來風景( ),( )陽( )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 )里,長煙落日( )城閉。( )酒一杯家萬里,( )然未( )歸無計。( )管( )( )霜滿地,人不( ),將軍白發征夫淚。
②聊 左牽黃,右擎蒼 千騎 傾城 酒酣胸膽尚開張 會挽雕弓如滿月
老夫( )發少年狂,左牽黃,右( )蒼,( )帽( )( ),千騎卷平岡。為報( )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 )( )胸膽尚開張,( )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 )馮唐?會( )( )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3. 整體感知,把握朗讀基調。
①★《漁家傲 秋思》是一首表現什么生活的作品?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詞的上片首句點明地域是 ,季節是 ,詞人用一“ ”字,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
★詞的下片集中抒發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抒情句有 , ;
, 。寫景句有 。
②★找出《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三處用典的句子,說明其出處、原意,體會它們表達的意思。
典故 出處 原意 表達詞人感情
A
B
C
★上片 (填表達方式)了熙寧七年(1074)年冬,蘇軾與同僚 的情況。
★下片以 (填表達方式)為主,表達自己 的精神。(有據可依)
③分別從以下的朗讀基調中選擇一種來朗讀每首詞。
A.深沉悲壯 B.昂揚奔放
4.我的更多收獲:(就詞語積累、作者生平、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情感等方面說說你還有其他的發現或收獲。)
課堂學習研討
賞佳句,感意境,品內涵。
①《漁家傲 秋思》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除了表現塞下秋景之異外,我們還能讀出什么信息?(提示:為什么在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緊緊地關閉了城門?)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揭示了征人們 的矛盾心理。
★聯系寫作背景,體會“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中蘊含的詞人的思想感情。
②《江城子 密州出獵》
★請用自己的話再現上片所描述的場面。
★分別體會下片三句話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
課堂達標診測
1.《漁家傲 秋思》
①下片中的 , ,是全詞的核心。此句揭示了征人們的一種怎樣的心理? 抒發了詞人 的思想感情。
②下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是 ,夜寒霜濃,又傳來悠悠羌笛之聲,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③用自己的話描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的含義:
,“將軍白發征夫淚”使用了 的修辭手法,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選擇兩句使用同樣修辭手法的句子 , 。
2. 《江城子 密州出獵》
①范仲淹的思鄉報國表現在“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蘇軾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則集中體現在 , , 。
②詞中表現蘇軾非凡的英勇氣質,也表達了為國家效命的深切愿望。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當之無愧地開辟了豪放詞風。請分別寫出兩句表現樂觀精神和愛國感情的詩詞名句。
表樂觀精神: 。
表愛國感情: 。
課后拓展延伸
一、誦壯懷激烈句,感憂國憂民情
敬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都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中學語文在線(ywzx8.com)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陸游《示兒》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楚·屈原《離騷》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曹操《蒿里行》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贏病臣殘陽——宋·李綱《病牛》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二、學后反思
我的思考:
息縣教體局教研室推廣的教學案教學法是在新課程標準下對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一次革新。旨在借助教學案這一媒介解決傳統教學中老師一言堂和學生靈動開放的思想之間的矛盾,使教育更顧及學生自身,自由公正,體現出教育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這無疑是教育改革的大手筆,社會各行興利除弊的春風最終還是吹進了課堂,沖擊著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師們不太合拍的思維。老師們的第一要務是大膽放權給學生,解放思想。第二要務是藏器在身,提高業務水平。既鼓勵學生挑戰自己,又要勝券在握地接受這些挑戰。我們面對的啊,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僵死的接受機器。
我在重新思考我和學生的關系,聯想自己上學時蠢蠢欲動的叛逆,一個班級,五十多個靈魂,五十多種思想,這擔子重啊。此次教研,我收獲了兩點:一是異中求同,正確的知識導向不容改變;二是同中存異,答題的方式和表達的語言可以多樣。學生雖然翻身做了課堂的主人,但撒網的人是老師,一根總繩即把魚蝦攬入網中。
實踐出真知,懷揣新理念,在教學的大海里暢游,方能收放自如,營造教學的和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