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一1、臣/ 不 勝 受 恩 感 激
2、⑴親自 ⑵ 除去 ⑶落下,降落 卑鄙:低微鄙陋。詣:拜訪。就:接近。3、⑴于是答應先帝奔走效勞;⑵征詢治國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4、A。5.C 6.A7. 圍繞“勤儉,清廉”答題即可。評價: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潮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8、⑴報先帝,忠陛下;⑵南方已定,兵甲以足。9.(1)目標: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答出兩點即可) (2)寧靜淡泊,知恩圖報,謹慎細致;對先主劉備忠心耿耿,竭力輔佐后主劉禪;為建立蜀國大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智慧的化身等。(言之有理即可)
《出師表》二1、①時,②都,③治;④罰;⑤給予;⑥堅貞2.①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②都拿來問問他們;③好的差的各得其所;④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3..宮中府中、陟罰、臧否、異同、內(nèi)外、大小、優(yōu)劣、親遠、賢臣小人、興隆傾頹 4..①嚴明賞罰;②內(nèi)政安排;③軍政安排;④親賢遠佞5..第一段為一層,后面為一層,二三段為第四段張本6.(1)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2).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之所以衰敗的原因7.妄自菲薄作奸犯科8.c【解析】本題較易。考查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c項 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漢“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應交給“有司”判定他們受罰還是受賞,來顯示公正嚴明。并非要“劉禪應和“有司”起處理賞罰之事”。其他三項分別從分析形勢和提出建議方面,準確表達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公輸》1.A 2.B 3.①同“悅”,高興 ②解說 ③勸諫,勸阻 ④明白事理 ⑤堅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⑥對人親善、友愛 ⑦稱為 ⑧勸阻、勸諫4.荊 國/有 余 于 地/而 不 足 于 民5.先生有什么見教呢?宋國有什么罪?堅持道義不殺少數(shù)人卻去殺害眾多的人,不能稱為明白事理6.對話描寫7.墨子巧言說服公輸盤8.(1)聞、起、行、至、見。這一連串的動詞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態(tài)和為了阻止楚宋之戰(zhàn)不辭勞苦的精神。(2)班門弄斧 墨守成規(guī) 9.采取迂回戰(zhàn)術(shù)。先不直接說事由,而是用類比手法,誘發(fā)對方亮明觀點,然后反駁。
《魚我所欲也》1.禍患,災難、用腳踢、通“向”,從前 、停止、有什么好處、通“德”,感激、通“辨”辨別 、茍且、假如,假使。厭惡。2. C(C項均譯為代詞“……的人”;A項分別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連詞、并列關(guān)系連詞;B項分別譯為“他的”、“恐怕”;D項分別譯為“卻”、“就”) 3、BD 4(1)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每個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3)過去寧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接受它。5.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時,應該舍生取義,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6、(1)略(2)示例: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xié)。(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3)示例:a.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7、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孟子》兩章一、1.(1)起,指被任用(2)犯錯誤(或:犯過失)(3)明白(了解、知道) (4)如果(假若) (5這樣2.答案:(1)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或:使他經(jīng)受饑餓,以致身體消瘦)(2)使他做事不順。(或:所行不順,使所做的事顛倒錯亂。/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所行不順,使他的經(jīng)歷總是不順暢如意)(3)(通過這些)使他(們)的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們)所沒有的才能。(翻譯意思對,語句連貫;“益”字翻譯正確即可) 3.B4B. 5.示例:“逆境能成才”的歷史人物①蓋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賦《離騷》④左丘失明,厥有《國語》⑤孫子臏腳,兵法修列⑥不韋遷蜀,世傳《呂覽》⑦韓非囚秦,《說難》《孤憤》6.受艱苦磨煉之后,能夠成就不平凡事業(yè)的人。7.答案:無法家拂士,無敵國外患。
《孟子》兩章二、1.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對) ③軍備(軍隊) ④信任,信用2. ①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②從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國家就無以立足。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無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4. [甲] 文重點強調(diào)的“人和”(“得道”)與[乙]文重點強調(diào)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關(guān)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條件(或“內(nèi)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