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4分)垠yín 潛qián “竟”改為“競” ,“遐”改為“暇”
2. (4分)第③句將“和習慣”刪去;第④句在“勞逸結合” 后加“的效果”。
3.(6分)(1)大多數學生將“緋聞”中的“緋”讀做“fěi”,并且認為“緋”是多音字。(2)①受多數人和媒體誤讀的影響。
②受“誹”字詞義和讀音的影響。
4.(8分)① 煙籠寒水月籠沙
②鐵馬冰河入夢來。
③ 會當凌絕頂
④幾處早鶯爭暖樹
⑤壯士不已
⑥風掣紅旗凍不翻
⑦ 臨風一唳思何事?悵望青田云水遙
⑧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5. (4分)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護,處在大陸邊緣) 文化因素,軍事和經濟科技實力。
6. (3分)從戰前看,有經濟實力的國家,才能從經濟總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軍事,以取得軍事準備上的優勢,以保證國家的和平;從戰爭的過程看,只有有更大的經濟實力的國家,才能有能力支付戰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取得戰爭最后的勝利。
7. (4分)列舉這些事例,有力地證明了對大國采取跟隨戰略的,則可能獲得成功的道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8. (4分)軍事和經濟科技實力雄厚,能保衛自己;注重道義責任。(意對即可)
9.(3分)可以從用詞的準確傳神地角度圈點。
比如:這段文字用詞準確傳神,“拂、撒、擋、捧”等一組連用的動詞,生動地表現了秋天的美好和熱情。可以從修辭的角度圈點。
比如:這段文字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秋天的晴朗和豐碩的景象,表現了秋天的美好,表達人們對秋天的喜愛之情。還可以從排比的修辭角度圈點。
比如:這段文字運用排比,不僅表現秋天的天高云淡、豐收在望的特點,也表達了人們對秋天的熱愛。同時使語言整齊優美。(不論什么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4分)
10. (4分)(1)閱讀也大大擴展了我的想象力。
(2)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與眾不同的“鮮味”才好。
(3)鍛煉了我的記憶力,也增強了我的理解力。
(4)作文,要寫真情實感,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答3點即可給滿分)
11. (4分)不同意(1分)。雖然都用比喻,都強調書對自己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2分),但是,“長生果”更突出書對自己的影響是終身的,而且有種神話色彩,突出自己對書的迷戀(用“長生果”為題,顯得含義更深,給人的啟發和聯想余地更大。)(2分)。
12. (4分)略。(答案的要點必須圍繞讀書,可以談讀書給自己的收益,也可以談自己以前沒有認真讀書,讀了本文獲得教益,打算以后認真讀書。感受1分,聯系實際1分,闡述2分。)
13.(4分)①從“朝來”的鳥兒亂鳴,到“過午之后”的鳥兒靜默,以時間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
②由聽山中鳥兒“最美的語言”的愉悅,到聽山雀的感慨,到聽鷓鴣鳴聲引起思鄉之情,由淺入深地展現了作者的感情變化。(每1點得2分,基本意思相近即可,分析不夠準確的酌情扣分)
14.(4分)觸景生情(1 分),由山雀的自由和天真的喜樂(1 分)聯想到(對比)自己被桎梏套牢(或美好的時光流失太快)而悵然。(2 分)
15.(4分)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1分)表現了思念的強烈和激越(1分);表現了作者又憶江南的懷念和淡淡的惆悵心緒(2分).
16.(4分)①鳥兒的鳴聲清脆、纏綿、嘹亮;
②它永遠敘述著動人的愛情;
③是自由、歡 樂、天真的歡唱;
④引發人們的思鄉之情;
⑤讓人感受到自然和人世的滄桑。(答到4點給滿分,答對3點得4分,答對2點得3分,答對1點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17.(4分)改后的句子平淡(1 分)原句強調“在山中”,感清強烈傾向突出(1 分),追求山中的清純,自由,美麗,更能表達作者對自由、至美的贊揚與向往(2分)
18.(4分 )對……感到詫異 交錯相通 “要”同“邀”,邀請 打算
19.(6分)①(桃花源中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村人)問漁人是從哪里來的。
②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③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20.(4分)(1)、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未果,尋病終。
21.(4分)(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批判。
(2)作者的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意對即可)
22.(6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