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外古詩詞背誦(賞析版)

發布時間:2017-10-22  編輯:林儀 手機版

  5《破陣子》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詞義)新社:指春社日,古代祭土地神以祈豐收的日子,時間在立春后、清明前。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逢迎:碰頭,相逢。斗草:一種游戲。雙臉:指臉頰。

  選自《珠玉詞》。在《珠玉詞》中,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作品,具有淳樸的鄉間泥土芬芳。上片寫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黃鸝”、“飛絮”,五色雜陳,秀美明麗,寫足春色之嬌嬈媚人。下片寫人物,擷取爛熳春色中一位年輕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態進行表現。

  6《浣溪沙》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詞至蘇軾,題材、意境、筆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詞中絕少出現的農村田園風光也出現在蘇軾詞中。元豐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蘇軾到石潭謝神,作了一組《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農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棗花的香氣,繅車的響聲,賣瓜人的悠然,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園圖畫。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繅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的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響繅車”一句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細心、興奮。“牛衣古柳賣黃瓜”一句則換了一個角度寫作者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蘇軾雖然身為士大夫,內心卻對農村田園懷有親近之心,自謂"使君元是此中人",此處漫不經心的"敲門試問",與"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見一斑。其中“試問”一詞寫出了作者既滿懷希望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

  7《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1084-1155),今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

  《醉花陰》,曾用名《漱玉詞》,現兩者通用。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內容為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這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這兩句借助室內外秋天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詞人白日孤獨寂寞的愁懷。“永晝”指漫長的白天,“永”字便可見詞人內心的無聊愁苦。“瑞腦”,香料名,又叫龍腦香。“金獸”,銅制的獸形熏香爐。這兩句的意思是:從清晨稀薄的霧氣到傍晚濃厚的云層,這漫長的白晝,陰沉沉的天氣真使人愁悶。那雕著獸形的銅香爐里,龍腦香已漸漸燒完了,可心中的愁思為何總縷縷不絕呢?可見,這兩句雖為景語,卻句句含情,構成一種凄清慘淡的氛圍,有力地襯托出思婦百無聊賴的閑愁。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這三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佳節孤眠獨寢、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玉枕”,瓷枕。“紗廚”,即碧紗廚,以木架罩以綠色輕紗,內可置榻,用以避蚊。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里“佳節又重陽”,詞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呢?一個“又”字,便充滿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況,玉枕、紗廚往昔是與丈夫與共的,可如今自己卻孤眠獨寢,觸景生情,自然是柔腸寸斷心欲碎了。顯然,這里的“涼”不只是肌膚所感之涼意,更是心靈所感之凄涼。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這兩句寫出了詞人在重陽節傍晚于東籬下菊圃前把酒獨酌的情景,襯托出詞人無語獨酌的離愁別緒。“東籬”,是菊圃的代稱,語出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飲酒時衣袖揮動,帶來的香氣充盈衣袖。重陽佳節,把酒賞菊,本來極富情趣,然而丈夫遠游,詞人孤寂冷清,離愁別恨涌上心頭,即便“借酒銷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賞這“暗香浮動”的菊花呢?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直抒胸臆,寫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銷魂”極喻相思愁絕之情。“簾卷西風”即“西風卷簾”,暗含凄冷之意。這三句工穩精當,是作者藝術匠心之所在。先以“銷魂”點神傷,再以“西風”點凄景,最后落筆結出一個“瘦”字。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著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布滿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凄苦絕倫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皆是當時自然口語,讀來不著雕飾,平易淺近;但淺近之中借無理之譬喻,以花黃喻人瘦,妙絕古今。

  全詞開篇點“愁”,結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全詞的愁緒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可以說,全篇畫龍,結句點睛,“龍”畫得巧,“睛”點得妙,巧妙結合,相映成輝,創設出了“情深深,愁濃濃” 的情境。

  8《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禁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即景抒情,借古諷今;風格明快,氣魄闊大,情調樂觀昂揚。此詞蘊含著對茍且偷安、毫無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憤慨之情。

  ①南鄉子:詞牌名。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北固亭在鎮江東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②望:眺望。神州:這里指中原地區。

  ③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連綿不盡的樣子。

  ⑤兜鍪(móu):指千軍萬馬。兜鍪,頭盔,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斷:占據,割據。休:停止。

  ⑦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⑧曹劉:指曹操、劉備。

  ⑨生子當如孫仲謀:引用《三國志·吳主(孫權)傳》注:曹操嘗試與孫權對壘,“見舟船、器仗、隊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即劉表,字景升)兒子若豚犬(豬狗)耳。’”暗諷今天的朝廷不如能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東吳,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孫權。

  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舊歷六月被起用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于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這里金戈鐵馬,曾演出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啊!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隱隱彌漫著歷史的煙云,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的孫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他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斗不息,何等英雄氣概!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祿無能、懦怯茍安。

  接下來,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夸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請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他的敵手呢?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比曹、劉強。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并非稱贊有加,然而,在這首詞里,詞人卻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這種用心,

  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于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這首詞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感愴雄壯,意境高遠。它與稼軒同時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相比,一風格明快,一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之大手筆也。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在线a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蜜桃 | 在线天堂网新版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 | 欧美精品AⅤ免费久久 | 性生潮久久久不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