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
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
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A秦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B“秦王不說”,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釋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興,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見安陵國之弱
C秦王羸政當時未統一全國,卻在文中自稱“天子”,說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可見秦國之強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小結:
通過課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
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文言知識積累】
1、通假字
故不錯意也 【“錯”通“措”,安放】
輕寡人與 【“與”通“歟”,語氣詞“嗎”】
倉鷹擊于殿上 【“倉”同“蒼”,青色】
寡人諭矣 【“諭”同“喻”,明白,懂得】
2、詞類活用
請廣于君 【廣:形容詞活用動詞,“擴大,補充”】
輕寡人與 【輕:形容詞活用動詞,“輕視,看不起”】
天下縞素 【縞素:名詞作動詞,“穿戴喪服”】
伏尸百萬 【伏、流均為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伏,使……流”】
且秦滅韓亡魏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亡”】
3、一詞多義
使: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個是“派遣”,后一個是“出使”)
雖: 雖然,受地于先王(雖然,轉折連詞)
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設連詞)
徒: 免冠徒跣(光著)
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夫: 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詞)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fú 發語詞無義)
以: 以頭搶地耳(以:介詞“用”)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介詞“憑借”)
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詞“因為”)
4、古今異義
豈直五百里哉 直:【古:只,只是; 今:不彎曲】
休祲降于天 休:【古:吉祥; 今:休息】
長跪而謝之曰 謝:【古:道歉; 今:感謝】
課堂練習: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此庸夫之怒也 夫戰,勇氣也 B. 天下縞素 可以彈素琴
C. 秦王色撓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D. 亦免冠徒跣 徒屬皆曰:“敬受命”
2.下列對文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秦王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萬”的可怕場景,目的是用武力來恫嚇唐雎
B.唐雎用專諸、聶政、要離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們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劍入朝要與秦王拼命這一情節,強烈表達了作者要頌揚正義的思想感情
D.無論秦王是真屈服還是假屈服,“長跪而謝”都表明唐雎在這場較量中取得了勝利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僖灶^搶地耳
②徒以有先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