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背景知識】
一、先于《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記敘了春秋時期250多年的史事。《左傳》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后世影響很大,不僅在歷史著作的撰寫方面作出了光輝的榜樣,還為散文的敘事、議論和小說、戲劇的題材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二、關于相關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字詞綜合運用】
字
①汜,fàn,字的左邊為“三點水”,故其義必與水相關。指汜水,是位于鄭國境內的一條河流。另外,“范”字的讀音也是由草字頭下面的“汜”的讀音而來。
②縋,zhuì,字的左邊為“絞絲旁”,故其義與繩索、絲綢相關。意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聲構字法”,左邊為繩索之形,右邊是其音,“縋”的讀音就是根據“追”而來。
③共,本為象形字,下面兩點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個通假字,通“供”,供給之意,讀gōng。
④闕,形聲字,“門”為形,“闕”為聲,讀作quē,意即門戶受損。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時,讀páng。
詞
①貳:且貳于楚也。數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從屬二主,二屬。
②軍: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駐軍。
③遠:越國以鄙遠。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意為遠地。
④封:既東封鄭。封,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使……成為疆界。
⑤闕: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意為使……削減。
⑥通假字:共—供 說——悅 知——智 已——矣。
【重點難點講解】
作為文言文,字詞的積累始終都是閱讀和學習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實詞。
本課中文言實詞意義例句一覽表
實詞 | 意義 | 例句 |
貳 | 從屬二主 | 且貳于楚也 |
軍 | 駐軍 | 晉軍函陵 |
辭 | 推辭 | 辭曰 |
鄙 | 以……為邊邑 | 越國以鄙遠 |
陪 | 增加 | 焉用亡鄭以陪鄰 |
行李 | 出使的人 | 行李之往來 |
共 | 同“供” | 共其乏困 |
濟 | 渡河 | 朝濟而夕設版焉 |
肆 | 擴張 | 又欲肆其西封 |
闕 | 使……損傷 | 若不闕秦 |
說 | 同“悅” | 秦伯說 |
本課中的詞語難點在于對幾個常用虛詞的義項的歸納,如:
【指導】
若:1.像;2.假如,如果;3.你
夫1.成年男子;2.句首語氣詞,無義;3.那個
微1.輕微;2.如果沒有;3.沒有
之1.往、到;2.結構助詞“的”;3.代秦軍
【知識延伸檢索】
1.關于《左傳》的作者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治長》
2.關于《左傳》的流傳
平帝始立《左氏》。后漢建武中,以魏郡李封為《左傳》博士,郡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率,不復補,和帝元興十一年,鄭興父子奏上《左氏》,乃立于學官,仍行于世。
——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
漢興,北平候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大中大夫劉公子皆修《秦秋左氏傳》,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漢書·儒林傳》
3.關于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②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⑤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⑥紀事本本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課文閱讀指導】
本文的學習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學習,了解《左傳》一些基本特點,并在現實生活中學會運用燭之武的這種嫻熟的外交辭令,使自己的語言得體。此外,還要通過本文的學習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歷史狀況,同時,還要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與虛詞,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
要想學好本文,要注意的學習方法是:
1.課前回顧初中已學過的課文《曹劌論戰》,尤其要回顧《左傳》的一些基本特點。也可以深入地查找一些工具書,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寫作的語言特色作一些了解,為正式學好《燭之武退秦師》作準備。
2.積累并整理一些重點詞語,如:貳、軍、遠、封、闕等的詞類活用的;已、共、說、知等通假字;若、微、夫、之等虛詞。
3.背誦全文,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這一點對文言文語言材料積累不厚的高一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在高一階段,這話仍是很有指導性的。
4.賞析一下燭之武的說話技巧。燭之武可稱為鄭國的外交家,其嫻熟的外交辭令,其綿里藏針的游說技巧值得研究。
【課文結構分析】
1.課文思路
課文按故事情節分為四段。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燭之武臨危受命。
第3段:燭之武說退秦師。
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
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利。
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用歷史與現實挑撥秦晉聯盟。
第4段:晉師撤離鄭國。
2.課文結構圖示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了歷史上秦晉兩個大國包圍鄭國之際,鄭國大夫燭之武臨危受命,前去說服秦伯,離間秦晉聯盟,最后使鄭國轉危為安的故事,燭之武受命于危難之時,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全文充分地體現了他機智善辨的外交才能。
【課文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課文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為秦、鄭聯盟創造了條件。
2.波瀾起伏
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誰知他卻因長期不得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又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燭之武這才順利出使。再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寫晉軍欲攻而又退,也是有張有弛。
3.詳略得當
全文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其余則簡略。
【詞句品味鑒賞】
本課的精彩語段是課文第三段,即燭之武說退秦師的那一段,這一段充分展示了燭之武高超的語言藝術,請看燭之武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燭之武說退秦師共分了四層,每一層一個側面,從不同角度勸說秦伯,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提出問題。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講話,易引起秦伯的好感,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燭之武措辭委婉而謹慎,符合事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好處。燭之武以利益引誘秦國,攻鄭與友鄭的利弊輕重,自然擺在了秦伯面前。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燭之武用歷史事實說話,并進一步分析晉國的貪婪之心,即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聽到這里,秦伯的思想完全做通了,“秦伯說……乃還”。燭之武以其高超的語言藝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總之,燭之武胸有成竹,對秦、晉兩國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能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