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簡案
----- 徐志摩的“中國風”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字詞來體會文章情感。
2、讓學生了解詩歌怎么寫的,感受徐志摩的中國風,明白此詩為什么深受喜愛,并能夠試著分析欣賞其他詩歌。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了解徐志摩對傳統詩歌的繼承借鑒,感受詩歌蘊含的濃濃中國風。
教學過程:
一、聯系歌曲,導入本課主題
通過周杰倫的歌引出“中國風”一詞,然后問學生喜不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為什么?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首詩如果能引起人共鳴,被人們奉為經典傳唱不衰,說明它一定蘊藏著些文化密碼,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文化心理認同。
二、品讀詩句,尋找文化密碼
1、整體感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在詩歌中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和康橋告別的?
明確:
文學”母題”—離別,既容易引起共鳴,更容易落入俗套,要寫好不容易。
選取意象----立象盡意,選取了康河邊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岸邊金柳、河中水草、蔭下清潭,通過表達對他們的熱愛,來寄托自己對康橋的戀戀不舍之情。
2、蕩漾是什么意思?金柳,換成松樹行不行,換成牡丹行不行,為什么?
明確:
字詞間的搭配要符合漢語的聯想機制。
3、甘心,什么意思?甘心做水草符不符合人的理性邏輯?
明確:
性命之珍貴與水草之低賤形成鮮明反差,顯然不合理性邏輯,但是符合感情邏輯,因為水草不能離開康河,而作者卻不得不離開,所以羨慕水草。由此可見,不合常理但合常情。
4、清潭,是不是虹?作者為什么這么說?虹和夢都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
顯然不是。而說成虹,更是不合常理。虹分七彩,幻化美妙,這是作者強烈情感的主觀映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虹和夢都美好而短暫,且用了“揉碎”一詞,暗示美夢成空。由此可見,徐志摩癡人癡夢。
5、第五節作者的離情別緒達到高潮,想要放歌以解憂,但第六節作者接著說不能放歌,哪種選擇更好?
明確:
不放歌好。第一不愿歌聲打破寧靜,驚醒康橋。第二,歌聲可能也無法表達他此時的別情。正所謂情到深處轉無聲,可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回想“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6、無聲之情就深情嗎?如何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注意第一次用到了“悄悄”。
明確:
無聲更深情。有聲歌曲只能表達一種情感,而無聲之曲卻可表達千萬種復雜交集的情感。
悄悄是悄無聲息的意思,而笙簫是用來吹奏歌曲的,一無聲,一有聲,二者顯然矛盾。但是我們發現者無聲中能表達更豐富的情感。
再一個,此時已是深夜,作者不想驚醒康橋。這里又有一個矛盾,告別嘛?怎么不跟康橋說話而是悄悄?不合常理。聯系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7、夏蟲也為我沉默,夏蟲真的那么乖,知道了我的心情而沉默?
明確:
當時夏蟲可能真沒叫,偶然而已。但多情的詩人非得當成是為自己而沉默,這是明顯的 “無理而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己之情度彼之意”。
三、鏈接詩詞、品賞中國韻味
徐志摩的《偶然》,周杰倫的《青花瓷》
四、課堂結語、學生總結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