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2:作者因為喜歡綠才會每天賞綠,作者囚綠也是因為他很感性,而作者由感性產生了他的私念,文中說“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從而促使作者用綠來裝飾房間,裝飾自己過于抑郁的心情。而當被囚之綠“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時,他好像發現了一種“生的歡喜”,他認為自己的做法收獲了成果,他并不覺得囚綠是什么罪過。然而,當綠在他的小屋“變成柔綠,變成嫩黃”,并且一直朝向原來的方向,作者就感覺綠損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就產生了“魔念”,盡管綠對他不親熱,他也不放走它。然而當作者即將離開時意識到,如果不讓綠獲得自由的時候,綠就不能獲得很好的生長的機會,這是他的理智戰勝了他的感性,所以在最后作者釋放了綠。
師:說的很完整。其他同學來補充。
生3:我認為這個問題除此外,還可以從綠和“我”的角度來考慮,從“我”的感情角度講,“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其實是作者很希望有愛和幸福,但是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是常春藤在“我”的屋子里慢慢變黃、變老的。其根源還是作者在生活中缺少這種情感的。
師:作者渴求著愛與幸福,但是現在卻是一廂情愿,作者在理智與情感交鋒的獨語中,暫時情感戰勝了理智,本心好似漸行漸遠,迷失了方向,他違背了自然的規律,用一種畸形的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的喜愛之情。(板書:迷失。)
緊扣13、14段中的細節,談一談作者為何在囚綠之后又放綠、懷綠?
生1:作者暫時情感戰勝了理智,但這過程中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比如,在11段中作者稱自己的想法為“魔念”,即認識到自己的想法錯了。第12段“我計算著我的歸期,計算這‘綠囚’出牢的日子”,他心中已經萌生了釋放它的念頭。所以我認為這時他的理智已經占了上風,綠是一株植物,把它囚禁過于沖動了,所以最后將其釋放。
師:看來這是一種“愛的開釋”。
生2:我認為他對綠的開釋是一種無奈之舉。第13段“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認為在迷失的途中他不斷的反省,找到了一個出路,應該把綠囚釋放,同時他也敬佩于綠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更加地珍愛綠,才會對它致誠意的祝福。
師:綜合兩位同學的看法,可以說作者因悔而釋綠,因敬而釋綠,他“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表達了他對這永不屈服的綠囚的精神的敬佩與贊美,還致以誠意的祝福。可見,本文借綠來抒懷,深沉而蘊藉。
賞讀了這篇文章,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深刻啟示?
生1: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我覺得題目為“囚綠記”不是很美,剛讀了一遍、兩遍,甚至三遍時,也并沒有覺得有什么深的意蘊,但經過我們的賞讀,我覺得它已經拓展到人生態度上的問題。我覺得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如果僅是讓情感戰勝了理智是魯莽,讓理智戰勝情感是冷漠。其實理智與情感要交替來進行。當我們欣喜一件事情時往往會情感占上風,而當我們收尾一件事情時,往往是理智占上風。如果我們愛一件事物,我們可以去欣賞它,就像作者對著這小圓窗,和它呢喃,和它說自己的語言,和它聊天,但一定要尊重它,要讓它幸福,就像作者向綠致誠意的祝福。因為,只有在途中迷茫再醒悟后才會發現其實萬事萬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應該讓它們安之若素,各自安好的情況才是最好的。所以我覺得本文已經拓展到我們一生中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對待每一件事的問題上。我非常喜歡這篇文章。
師:說的很好。就如“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生2:我認為綠在被囚禁之后總是朝著原來的方向,在它戰勝作者的過程中,就像是當時的社會上的壓迫與反抗,雖然囚禁是很殘酷的,但常春藤永遠都朝著原來的方向,即使當時的人民在那種黑暗的壓迫下,但他們都永遠都向往著自由,會做出不懈的努力的!是當時人們對自由的向往的體現。
步驟四:課后探究,嘗試創作。
師:這體現著作者地自由的向往。有一段話與同學們共勉: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凋零!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與輝煌!
以上是我們緊扣文本,對文本進行的主觀閱讀,正如剛剛同學所說,對本文主旨的探究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人教版配套教參語)。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課后希望大家結合相關資料加以探究。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囚綠”似的心理和行為嗎?試仿照本文寫一篇散文。
執教者教后反思:
一、本節課課前,我對學生提出了“課前三讀”的建議。即:課前三讀:一讀,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疏通文句,讀懂文意;二讀,有聲朗讀,熟悉文本,理清結構,圏畫關鍵詞句,批注自我感悟;三讀,設問朗讀,立足文本,生成問題,深入思考,嘗試解答。課堂上任伊菲同學發言時談到:“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我覺得題目為“囚綠記”不是很美,剛讀了一遍、兩遍,甚至三遍時,也并沒有覺得有什么深的意蘊,但經過我們的賞讀,我覺得它已經拓展到人生態度上的問題。”可見,同學們真正的將誦讀納入了預習的領域,而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誦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如果沒有課前的獨立自主的誦讀,就很難有課上學生們的生成。
二、引入新課時所創設的情景,切實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人類不僅在物質層面,在精神層面也對大自然有著極大的需求,從而在本課中能夠明確探究方向,即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三、關于本篇文章的主旨,人教版配套教參中語: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囚綠”“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我在師傅馬忠哲老師的點撥與指導下,不斷地研讀文本,經過預設,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本文進行了緊扣文本的主觀式閱讀。課前,我很擔心學生受各種教輔材料的影響,且較難領悟到關于“人性”的深度。于是在課前我閱讀了相關資料,發現作者在本文《序言》中的話,并將其作為課上相關問題的提示語。沒想到,學生們由此及結合文本中話語生成了較有深度的自我思考。如,張宇同學談到“我認為這個問題除此外,還可以從綠和“我”的角度來考慮,從“我”的感情角度講,“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其實是作者很希望有愛和幸福,但是這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是常春藤在“我”的屋子里慢慢變黃、變老的。其根源還是作者在生活中缺少這種情感的。”劉子源同學談到“我認為綠在被囚禁之后總是朝著原來的方向,在它戰勝作者的過程中,就像是當時的社會上的壓迫與反抗,雖然囚禁是很殘酷的,但常春藤永遠都朝著原來的方向,即使當時的人民在那種黑暗的壓迫下,但他們都永遠都向往著自由,會做出不懈的努力的!是當時人們對自由的向往的體現”,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說到底,“文學即人學”,人類所創作的文學作品無時無刻都滲透著人性的因素。
四、而作為青年教師,在朗讀,尤其是對散文的朗讀能力尚需提升,前提是要建立在對文本本身的深刻感悟的基礎上。做教師需多讀書,多學習;作為語文教師更是要多讀書,尤其是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也是我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積累的,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使自身得以質的提升。
馬忠哲老師對李曉丹課的點評:
突出優點:立足文本,扣合文本,探究文本,主觀性閱讀。
優點:1、教學目標具體而微,落實有效;2、重點突出,難點釋易,挖掘深刻;3、教學環節緊湊,科學有效;4、學生主體性突出較好,討論環節設置恰當,學生朗讀聲情并茂,能力得以訓練,潛力得以挖掘;5、展示了良好的教學基本功。
建議:1、教師指導朗讀和點評能否進一步具體化,教師給予朗讀的具體指導和示范后學生齊讀效果也許更佳;2、討論環節設置是否應建立在自我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方更有意義,討論是各自思考后觀點的碰撞、融合、升華;3、教學氛圍設置尤為重要,教師總強調學生不要緊張,學生反而更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