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體會新聞寫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感受作者別樣的情感;
2. 過程與方法:注重情感體驗,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運用自主預習—探究質疑—合作表達方法解讀文本。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思考戰爭對生命的毀滅,對人性的摧殘;關注社會,深入思考。
【教學重點】
揣摩、理解意蘊豐富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搜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閱讀本文,試著用一句話概況新聞主要信息,體會概括時與標題能否聯系。
3.閱讀中及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運用剛學過的批注手法記錄下自己的寶貴思想。
一、 創設情境:
1. 學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2. 如果用一種顏色(色調)來形容二戰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你的選擇是什么?為什么會做如此選擇?
二、 研讀文本:
1讀完課文后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的感受,并加以說明。
2.如果把它作為普通新聞,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他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感受?以什么方式表達?參觀者的感受怎樣?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者正是傳遞了一種反差,而這些矛盾的紐結處正是這則新聞的價值,每天數以千計的游覽者來到這里,感受同樣的恐怖,戰栗,震驚,窒息,恥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以一個給有的心態每面對這一切,到底什么樣的心態是該有的。
通過參觀者的感受來表述,無需贅述,因為事實本身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這是舊聞 。
看似千篇一律的參觀過程中,作者以敏銳的職業目光捕捉到許多極具新聞價值的種種反差。新聞的思想價值就非同尋常了。
引導、組織學生尋找反差,分析作用。
預設反差
色彩,環境:
灰色——綠色
陰暗——明媚
毀滅——新生
殺戮——嬉戲
恐怖——快樂
惡夢——美好
人物
滅絕人性——羞慚自省
死亡——微笑
絕望——憧憬
感情
殘忍——不忍
無恥——反省
遺忘——銘記
歷史——現實
最可怕的是亡國先忘史
在研究的過程中解決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組討論、發言
同學們找到的種種反差恰恰是新聞的細節,是作者在二戰后14年,在奧斯維辛每天接待數以千計的參觀者的平靜生活中的“發現”,和平年代參觀奧斯維辛所帶給人的強烈的心靈震撼,作者向人們傳達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這則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1. 回到色彩的問題,相信大家會替羅森塔爾說出他的答案。
小結:作為讀者,讀這樣的文字如果沒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對意蘊深厚的文句領悟不深那是鑒賞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夠受到心靈震撼,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那就是與作者一起延續了這則新聞新的藝術生命。
三、 拓展思考:今天學習此文的意義、價值?
時間永是流逝,二戰的硝煙也漸漸遠去,羅森塔爾的思考,德國總理的懺悔卻在提醒我們奧斯維辛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跳過的一頁,請將“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更該……”的句子補充完整,并以此為開頭寫一段文字,展現你的思考。(200字之內)
預設:面對奧斯維辛,我們不該(忘記、麻木、逃避……)更該(銘記、反思、直面……)
學生展示
結語:余秋雨說,人類是需要廢墟的,沒有皺紋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樣,人類也是需要奧斯維辛的,沒有傷疤的歷史只會催生新的罪惡產生新的苦難。讓我們謹以這樣的思考紀念400萬在奧斯維辛被無情摧殘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