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高》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高》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
2、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教學關鍵】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興
同學們,在唐代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幾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個草堂成為他短暫安定生活的見證;他幾乎終生都在痛苦,沉郁頓挫成為他詩歌風格的最權威的概括。一場戰爭撕碎了他的心,帶給他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多種疾病毀滅了他的軀體,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他,就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登高》。
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要領悟這首詩歌的意境,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讀這首詩,我們能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能聽到詩人無奈的嘆息,更能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二、放錄音,請學生齊讀
三、研讀課文
1、我們要領悟意境,首先要進入境。這境,就是詩人在詩中創造的生活圖景。首先包括了景,請大家回答: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風,天,猿聲;渚(水中小洲),沙,鳥;落木(秋天樹木落葉),長江。
景物如何?
明確:
急:呼嘯的秋風(有速度)。
高:天空遼闊(有立體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蕭蕭:落葉聲(有聲音)。
2、請大家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請兩位同學描述。)
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老師的描述中想象畫面:這是一個蕭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樣遼遠,遠處的樹林中傳來一陣陣凄厲的猿聲。小洲邊的水是那樣的清冷,岸邊的沙子是那樣的慘白,鳥兒在狂風中掙扎著,盤旋著,發出陣陣哀鳴。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的秋風中飛舞著,奔流不息的`長江波濤拍擊著江岸滾滾向前。
3、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還有詩人的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詩人的形象。
詩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鄉(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嘆息著國運和自身的命運(艱難),以至于白發增多(繁霜鬢)。
請大家當一回導演,把詩人在秋風中登高的動作設計出來,按小組討論兩分鐘,請各組推出一個代表。
。ǔ椴閮蓚組,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詩人少有壯志,19歲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钡脑娋,現在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頂著秋風,他在詩篇中向我們走來:拄著拐杖,他顫微微走在那秋風呼嘯的山路上,狂風吹亂了他花白的頭發,枯葉飛舞著掠過他的衣襟,他一路咳嗽著,走走停停。風好大呀,他抬起頭,掙扎著登上了崖頂。然而,讀讀他的詩篇吧,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一個垂危的老人,將不久于人世,他關心的卻不是自己。詩人的目光越過了千山萬水,胸襟是如此的開闊,這是一顆多么偉大的心靈!
4、現在我們來談“意”,也就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的情,請大家用詩篇中的詞來概括詩人的感情。
明確:悲,恨。
5、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杜甫,現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懸崖之上,眼前,風在拼命的刮,鳥在拼命的掙扎,落葉紛紛下,長江滾滾流;耳畔,風聲卷集著濤聲,濤聲夾雜著猿鳴,你會產生怎樣的聯想?
學生答:
“一葉而知秋”,何況落葉已蕭蕭而下;“問君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象流水象落葉那么密集。
落葉讓人想到生命的短暫,自己壯志難酬,心生感慨。
師:
這同學答的多好啊,看到落葉與流水,就想到時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壯志難酬。落葉歸根,百川歸海,而自己卻年老漂零在外。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岸上枯葉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們分明已聽到了落葉的呻吟,聽到了長江的嗚咽。這那里是在寫季節,分明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個時代充滿了傷痛與悲哀,戰亂就象一場大風席卷了中國大地十幾年,在這場大風中,不知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如木葉般紛紛而下,枯萎死亡;那滾滾長江流動著的不正是人們綿綿不盡的眼淚嗎?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⑴ 揣摩語言;
、 聯想想象;
、 聯系生平。
讀這一首詩,我們要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我們要聽到詩人沉重的嘆息,我們更要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在,就讓我們齊聲朗誦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板書設計】風 天 猿 渚 沙 鳥
落木 境 長江
作客 多病 │ 艱難 潦倒
意
↙ ↘
悲 恨
《登高》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鑒賞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并聯系詩歌的寫
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2、技能與方法:在反復吟誦的基礎上,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繼續學習通過分析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感情的方法。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杜甫青年時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無奈世事艱難,人生多艱。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游時所作《望岳》大家所熟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以及實現理想的信心,我們今天再來欣賞杜甫晚年時的作品《登高》,了解“詩圣”登高望遠時的心情。
。ㄇ懊嬉呀泴W習了《杜甫詩三首》的前兩首,《登高》是第三首,因此作者、背景一筆帶過,無需重復)
二、 朗讀詩歌:(老師提示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四是要讀出感情。
1. 同學們自由朗讀
2. 同學個別嘗試著讀(師生先不做評價)
幾個同學讀完之后老師問:以上同學誰讀的最好?為什么?(評價最后引到情感的感知上。)
三、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再次朗讀,體會詩中所流露出的“悲”情。
3.仔細品味感情:這種情感突出的體現在頸聯(結合課后練習)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踴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學生踴躍回答)
。ɡ蠋熞龑Ш兔鞔_)這首詩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耳Q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系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為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系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臺”:重陽節登高,只身一人沒有親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么關系?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彼軌蚋惺艿接钪鏁r空是那么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ɡ蠋熞龑В┠敲矗娙酥皇鞘惆l一己之悲嗎?為什么?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系《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為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么排解呢?怎一個“悲”字了得。w會無法排遣的“悲”愁)
5.同學們融入感情,再次誦讀頸聯和尾聯,老師指導朗讀:
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氨铩敝攸c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
四、探究景物描寫
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后抒情。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系嗎?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清代王夫之說“景、情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痹姼柚械木跋笪覀兘凶鲆庀蟆
2.首聯、頷聯寫景:各有哪些意象?又各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師生明確:
(1)首聯六種意象: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里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2)頷聯兩種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落葉“蕭蕭”而下,這蕭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生發生命隕落,韶光易逝之感。
不盡長江:這亙古如斯、日夜奔流、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的永恒之感!白釉诖ㄉ显唬菏耪呷缢狗颉!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總結:“無邊”、“不盡”二詞突出了空間的廣闊,“滾滾”表現了長江壯闊的氣勢,因此我們結合這些景物描寫可以感受到這首詩給我們的是一種壯闊的境界,詩人的“悲”也應該是“悲壯”的。
五:課堂小結
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凄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
六、結合板書背誦本詩
七:作業:
1.背誦、默寫本詩
2.完成《新新學案》相關聯系
八、板書設計
《登高》教學設計 3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同時,新課標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我們在教學中也要積極落實。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這首詩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鄉,體弱多病,獨自登臺時所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我校是一所農村的普通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吃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據新課標理念、教材特點和學生現狀,我在設計時,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關系,再聯系時代背景及作者處境深入探究產生悲秋情懷的緣由。以文本為基礎,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歸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詩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誦讀,分析景情關系。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體會一代詩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
3、教學重點與難點:
《登高》是杜甫晚年詩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風物與一生的悲情感受為一體,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而我們的學生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關系作為本課的重難點。
二、教學準備:
課前查閱關于本詩的相關資料(作者經歷、教學設計、課堂實錄、說課稿等),從中篩選,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配上背景音樂,圖片等,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象,更好地呈現詩中的內容。請同行們批評指正,上了又改,改了又上,多次修改而成。
三、教學過程:
。ㄒ唬⿲耄呵锾焓且粋多么令人魂牽夢繞的季節,傾聽大自然秋的絮語,文人墨客們各有不同的`情感。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呈現給我們的是深秋季節淪落天涯的游子濃濃的思鄉之情;劉禹錫的《秋詞》呈現給我們的是秋高氣爽鶴排云霄的壯志豪情。那么,在一代詩圣杜甫的筆下,秋又寄寓了怎樣的情懷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被稱為“杜詩第一”的《登高》,體會詩人的情懷。
。ǘ┱b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選定學生班上讀,感知詩的韻律美。
2、聽錄音讀(課件展示)。
3、師生齊讀,感知詩的情感美,找出詩眼(揭示主旨)。
明確:“悲”,由此生發出悲什么,如何悲兩個問題。
。ㄈ┓纸M討論,分析景情關系:
學生結合文本分組討論,詩人到底是“悲”什么,如何“悲”(提示:抓住詩中的意象及其特點分析) (課件展示)
第一層:悲自然之秋。(鑒賞前四句)文中所用的意象及其特點、寫景的角度:
風急——視覺,天高——視覺,猿嘯哀——聽覺,以上均為仰視
渚清——視覺,沙白——視覺,鳥飛回——視覺,以上從俯視到仰視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登上高臺,眺望遠方,天空高遠,西風呼嘯,老猿悲鳴,沙渚在下,鳥轉空中,落葉蕭蕭而下,長江滾滾而來,生命老去,無可奈何,讓人徒增無限傷感。
前四句寫景,分析意象,提醒學生注意寫景的角度,并描述畫面,這樣把詩句想象成畫面,把畫面轉變成自己的語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這樣既鑒賞詩,掌握了寫景的方法,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從而有助于把握詩人的情感。
第二層:悲人生之秋。(鑒賞后四句)
作者筆下的秋景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由此看出此時的作者境況如何?結合文本理解。
這樣連續追問,由意象到意境,由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由此聯系作者當時的境況,引出寫作背景,體現了思維的連續性,層遞性,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明確:詩中運用一系列帶有秋季季節特色的意象,營造出天地蕭瑟悲涼、凄清的意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無盡的悲涼。由眼前景轉入眼前身
萬里-漂泊,地遠-悲 悲秋-時之凄慘悲 作客-羈旅——悲
常作客-久旅-悲 百年-遲暮——-悲 多病-衰疾-悲
臺高-迥處——-悲 獨登臺-無親朋——悲
這八重悲層層累加,將作者內心的悲愴抒發得淋漓盡致。末句艱難苦很,兩鬢霜繁,憂時憂世,憂生憂己,無窮煩惱,真是無限悲慨。
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而今頭發已白,命之將盡而功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
第三層:悲國家之秋。
根據新課標教學應分層推進,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以及新大綱目標要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一環節跳出詩文,把我們學過的杜詩進行整合,梳理出詩人悲國家之秋的情懷,點到即可。
可聯系杜甫早期的作品,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石壕吏》等,與此文作比較,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ㄋ模┖献魈骄浚海ㄕn件展示)
把全班分為兩大組,每組各探究一個題,每組各確定一個主持人、書記員、發言人,探究結束后,每組各派發言人在班上發言,其他同學可補充完善,點評質疑。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可作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首詩歌。
本文所選的杜甫的三首詩,都是作于秋天,我們怎樣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懷?
明確:這三首詩其中有兩首直接寫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傳統題材,所謂的“春女善懷,秋士易感”。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之類的聯想,但也催人奮進,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憂郁厚重。
(五)再讀,指導學生品味、背誦。(課件展示,放背景音樂,結合畫面,引導學生背誦)
。┳鳂I:(課件展示)
1、背誦默寫。
2、找出詩中你喜歡的兩句,寫一段賞析性文字(200字左右)
。ㄆ撸┌鍟O計:(課件展示)
登高 杜甫
自然之秋——寫景
詩眼 :悲 人生之秋——抒情
國家之秋——深層
四、教學反思:
總體來說,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運用的多媒體課件,集聲音、文字、畫面于一體,很好地展現了課文的內容,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象,幫助了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課文。課堂環節到位,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文本,并跳出文本,總結杜詩晚年詩作的特點,基本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課堂上,學生反應比較積極,參與度高,少數同學能當堂背誦,還有少部分學生反應遲鈍,表現不是很積極。我在課堂討論這一環節上掌控不到位,學生討論時間有限,討論的程度也很有限,展現時學生不夠大方,聲音不夠洪亮,羞羞答答的,語言組織表達不夠準確。制作多媒體課件雖費時費力,但能更形象的展示課文內容,以后要多下功夫,使課件更加精美。平時上課時要多研究學生,要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登高》教學設計 4
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這一單元著重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鑒賞時,要注意知人論世,同時也要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蒼涼,最能代表其“沉郁頓挫”的詩風。被譽為“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和極高的鑒賞價值。詩歌通過寫登高所見所感,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再現了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在這種沉重的感嘆中,我們能感受到蘊涵其中的對生命衰弱的抗爭和對生命的留戀以及對國家、人民的關注。
學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杜甫的一些詩,對杜甫的個人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懂得了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目前閱讀詩歌時可抓住意象,會結合詩人經歷把握詩歌的主旨,這些都有助于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但學生鑒賞方法掌握的較少,主旨還不能全面概括,因此,還需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及詩歌創作的影響;
2、學會詞句注釋并翻譯古詩;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博大情懷,培養愛國情懷。
2、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養料,提升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此詩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1、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2、在朗讀和背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教學任務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詩人生平事跡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語言,感知意象,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飽含深情地朗讀課文。本課學習的目標是要領會詩中的景和情,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借用投影,呈現學習材料,介紹杜甫的生平遭遇,為知人論世打下基礎。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應多處運用誦讀法,發揮誦讀傳情達意的作用,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在品讀詩歌時深入探究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讓學生分組討論,抓住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突破教學重點。并通過提問點撥法,創設情境,深化學生的探討,引導他們體會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吟誦法。
2、講析法和引導法。
3、討論法。
4、情景展示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工具
使用多媒體設備,打開教學PPT,向同學們展示圖片、資料、背景音樂等。
課前準備
讓學生繼續了解一下杜甫,如課前復習之前課堂上關于杜甫的內容,或利用網絡和圖書館的資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跡和詩歌作品。
。ㄔO計意圖)知人論世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并學會歸納概括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只有充分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及創作背景,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詩人的內心世界并深刻體悟詩歌的豐富意蘊。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投影,逐條展示,以此回顧同學們已學過的或者耳熟能詳的杜甫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同學們,請問你們還喜歡杜甫的哪些古詩詞名句呢?(師生互動)
我們學過杜甫的許多詩歌,對他的作品詩風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這位老人來學一學他的一篇被稱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登高》,進一步感受杜甫這位偉大詩人的深沉情感。(投影課題)(板書登高杜甫)
(設計意圖)由相關的詩歌導入學習內容,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再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既能引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二、品讀詩歌
。ㄕn件投影全詩)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塥殻艿桥_。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同學們,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朗讀,朗讀能使人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以此便能更好地鑒賞詩歌,F在就讓我們一起抬頭看著投影,來朗讀一下詩歌吧。(播放PPT中的背景音樂)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ǔ踝x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注意輕重,劃分詩歌的節拍、標明詩歌的韻腳,體味詩歌的韻律美,要求讀出感情并感受杜甫律詩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形式美。)
請幾位同學單獨來讀一讀,再請其他同學對他的朗讀進行點評。
。ㄒ晃粚W生朗讀,幾位同學點評,教師再指導朗讀。再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體會詩歌的情感美,把握詩歌的整體基調是“悲”。)(板書:總基調-悲)
請大家融入這種感受,有感情地再齊聲朗讀《登高》。
(設計意圖)詩歌重在朗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一個“體驗”的平臺;學生在朗讀中自覺地把握詩意,感悟詩作意境,為下面的分析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情況,交流介紹杜甫的經歷和代表作。
。2)老師概括杜甫生平,并引入詩歌創作背景:(課件同步投影)
作者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
杜甫既經歷了安史之亂前那種繁榮昌盛的“開元盛世”,也看到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后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敗落景象。因此,杜甫的一生和唐王朝的由盛及衰息息相關。大致說來,杜甫的生平,隨著社會和個人環境的變動,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ò鍟鲿r期的代表作):讀書壯游(三十五歲前)——長安求職(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戰亂流亡(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漂泊西南(從四十九歲到去世)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他的詩歌多反映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
作品背景: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飄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這首詩是大歷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一片混亂。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排遣心頭的郁悶,杜甫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3)同學們理解詩歌背景后,心里默讀兩遍,然后留心幾個問題:
1、找一找詩歌中的意象有哪些?
2、杜甫是個什么樣的詩人?
。ㄔO計意圖)設置問題讓學生初步把握詩人的創作特點和性格特征,為接下來具體分析詩歌作鋪墊。
四、詩歌分析
。1)梳通詩意(師生互動,投影逐條展示)
1、詞句注釋
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兀夯匦。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作客:漂泊他鄉。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嗪蓿簶O其遺憾?啵瑯O。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指衰老多病,志未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
2、翻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漂泊萬里客居異鄉更添悲秋情緒,百病纏身而今我又獨自登臨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2)逐聯分析(師生互動,投影在老師講解完后逐步展示)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詩,共有八句,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A、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詩由寫景開頭,十四字寫了六種景,極為凝練,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壯闊圖景。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從視覺聽覺角度進行描寫,使人感到“悲哀”。
B、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并體會作者心情。
急風:身體冷,心里也無比凄涼
高天:天地廣闊,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單
哀猿:悲涼
清渚:顏色上清冷
白沙:顏色上清冷
飛鳥:在空中盤旋,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詩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風之中,面對清渚、白沙,耳聽猿嘯的叫聲,內心萬分孤獨,仿佛就是一只孤鳥,凄楚、憂傷、悲哀、絕望。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A、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了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寫了幾種景物?從中可以體會詩人怎樣的情感?
兩種
。o邊)落木(蕭蕭下):落葉的飄落,體現時光易逝,感嘆生命短暫,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看到落葉歸根,加重鄉愁,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漂泊的生活。
(不盡)長江(滾滾來):時間是無窮的,歷史的長河永不停息,抒發壯志難酬的苦痛。但又知道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胸襟開闊。
B、聯系杜甫此時的處境,面對首聯和頷聯的情景,詩人會想到什么?
天地廣闊,宇宙無窮,生命的短暫和渺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學會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詩人情感。
C、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僅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從“萬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萬:表明了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
常:表明了離家萬里,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
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
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頸聯: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
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融合在一起,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于紙上。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A、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國家連年的戰亂。
B、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既是國家的,也是個人的。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一直憂國憂民,為國家的衰亡心急如焚。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還是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為“詩圣”。
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析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本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具有憂國傷時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設計意圖)感情升華,照應情感價值觀目標。
五、整體感知,內容總結
。1)同學們,一堂課下來這首詩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師生互動)
凄楚、悲傷、痛苦、孤獨、沉郁
現在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詩,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那么詩人因何而“悲”?
離家多年,有家難回
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消愁無途
(2)詩歌的中心思想,即主旨是什么呢?
整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全詩抒發了詩人飄蕩無依,老病孤愁的復雜而深沉的感情。全詩包含著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之情。
(3)本詩是如何寫“悲”的?
1、找準切入點:
急風、哀猿、清冷的沙石、無家的鳥、紛紛而下的落葉:典型意象
(注:我們把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萬里悲秋、艱難苦恨、潦倒:體現感情色彩的詞
2、明確手法:情景交融,以哀景襯哀情
(4)《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是因為內容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具體表現為?
1、對仗工整
2、情景交融
A、前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的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ㄔO計意圖)讓學生學會運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讀詩歌,從而加深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六、方法總結,鞏固提高
鑒賞《登高》這首詩,我們主要運用了什么方法?怎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詩歌的賞析中?
從詩中描寫的景物入手,由景入情,分析這些意象,進而探究詩歌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鑒賞步驟:找準意象及特點——運用想象展示畫面——感受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
通過……意象,描繪了……畫面,營造了……氛圍,表達了……情感。
補充: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
楊柳:表現離情別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潔或不屈不饒的精神。
菊花:象征隱逸、脫俗、高雅。
猿嘯:表現哀傷、孤寂、愁苦。
鴻雁:表現書信、情感交往或思鄉之情。
黃葉:象征新陳代謝或表現美人遲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圓滿、缺憾;表現親人的團圓、分離。
七、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詩。
。2)完成課后相關習題。
。3)以《春望》為例,進行鑒賞練習。
八、板書
登高杜甫
杜甫的生活和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壯游時期(三十五歲前):《望岳》(涉世不深)
2、長安求職時期(從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麗人行》、《兵車行》、《出塞》、《赴奉先詠懷》(憂國憂民)
3、戰亂流亡時期(從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4、漂泊西南時期(從四十九歲到去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岳陽樓》(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
《登高》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結合課文注釋,掌握重點字詞并能夠理解詩句基本意義。
3.能夠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及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詩中表現的多重情懷。
2.逐漸培養詩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揚頓挫的律詩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文本簡析】
《登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本單元是詩歌單元!兜歉摺返闹v解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寫的三首詩,而《登高》處于尾篇,可將三首詩做縱向比較閱讀。《登高》是詩人抒發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學習這首詩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關系及詩人悲歡憤激之情,并同當時戰亂的時局聯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詩中意境。啟發學生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圖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主要遵循讀詩、品詩、悟詩這一基本框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谔旄撸涸趶V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茕厩迳嘲祝侯伾辖o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蔌B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可能因為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只還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群,鳥的一群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后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蘼淠臼捠捪拢郝淠炯绰淙~。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卟槐M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保(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么?
恨國家仍然動蕩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發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起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保瑒倓偼,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
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么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著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著落腳點,這又多么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郁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為何如此悲苦?因為國難家愁,因為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佻F在請大家帶著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垡黄鹩懈星榈乇痴b本詩!
《登高》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一、導入
師:由登高而想起:(留待學生補充)
節日寄情:九月九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登高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宋辛棄疾)
二、初讀詩歌,讀通文句
1、自由朗讀詩歌兩遍。
2、關注詩歌內容理解。
師:你從詩歌讀到了什么?自由講述自己理解。不限制首頸頷尾聯,不要怕錯,說出自己真實理解,這樣我們才能一起去關注如何更有效讀懂詩歌并做好相關試題。
學生自主講述自己的理解,可對別人的理解加以補充,也可以談自己的看法。
3、嘗試用現代的文字講述詩歌內容。
提示:把詩歌幻化成畫面,并把畫面連串起來,適當合情合理添加內容。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4、齊讀詩歌,鞏固詩歌內容認知。
三、深入悟讀,讀懂文句
1、知人論世,深入理解。
師:我有這樣一個觀點,不知大家是否贊同?即,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需要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否則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認知,感覺詩歌內容與我沒有任何關系,就難以領會其中的意蘊內涵。
我認為理解詩歌是必要的,不能停留表面讀通。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賞析詩歌的一個前提。
我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
、俳處煼蹲x:(朗誦)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趯W生體驗性自由朗讀。
、圻M一步推動理解文本。
教師:詩人登高,懷想了什么呢?
學生結合初讀文本收獲回答。
提示: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師: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文如(文如其人)言為(言為心聲)
、芗由钭x悟作者的心境。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關注本文寫作背景。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提示理解:
、偃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而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墒嵌鸥δ?常作客,不斷在外面,遠離家鄉,心中眷念著家鄉;百年多病,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仃,形單影只,無所依傍。
、谠斐啥鸥Φ某羁嗟淖罡镜脑蚴鞘裁茨?艱難苦恨繁霜鬢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杜甫的憂國憂民。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
、坌〗Y:杜甫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我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⑤學生齊讀文本,加深理解認知。
2、賞析詩歌意境。
、訇P注詩歌意境(氛圍)創設
教師: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不自覺的把語調低沉、憂傷(凄楚,悲涼,悲傷,憂傷,痛苦,孤獨),為何這樣做呢?同樣是寫秋,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我們當時怎么讀的?
(回顧朗誦部分句子,如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可以指名學生朗誦。)
教師:暗示,同學們在不自覺中接受了詩歌的一些字句的暗示,不自覺中啟動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覺中調動了自己的想象。因而也就進入了杜甫的語言所設定的特定情境。(板書:不自覺 暗示)
如果說對詩歌情感心境的理解是理性的,那么這種暗示就是
生:感性的。
師:感性的表現。(板書:感性的表現)
這是一篇飽蘊情感的文學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現;要做到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現。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谫p析詩歌意境創設的詩句
師:哪幾聯是感性的描寫?
生:首聯、頷聯。
師:再讀詩歌,關注詩歌感性的描寫文字內容。
學生反復自由讀,然后講述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如選用的景物及描寫的特點: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
教師:這些感性文字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A: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先是身體的,再是心靈的)。
B: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C: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D:飛鳥,想象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提示理解:(我想,應該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我覺得,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不是,總之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師:我們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有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提示理解:我們根據杜甫的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比較理解: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提示: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了。
、垲h聯景物描寫賞析
落木、長江。
學生講,教師引導。
提示:由落木蕭蕭,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我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暫。
如果說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歷史和時間越悠久,個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悟讀:那么,這兩句應該怎樣朗誦?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應該是什么心情?讀這句你應該想什么?你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
提示: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這么快、轉眼間就老了呢?沉郁。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怎么樣?無可奈何與一種宏大氣勢。有無可奈何。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難道他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嗎?他是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呢?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④師生共讀。
⑤小結感性描寫內容。
教師:從畫面上,首聯和頷聯有何不同?
學生:首聯是一個一個局部景的連綴,頷聯就是一個整體的大景。
四、總結登高詩歌一般特征。
、賹W生自由講述總結。
②教師加以引導。
提示:登高見景,關注景物感性的描寫,鋪設環境氛圍,為情感抒發奠定基調。情感抒發往往觸景生情或情融于景,知人論世。
《登高》教學設計 7
【教學創意】
通過兩首詩學習,著眼于指導學生了解一些欣賞古詩的方法,為學生進入高中做過渡與銜接。
【教學內容與目標】
1.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指導學生欣賞詩歌,并進行初步實踐。
【課時與課型】
1.一課時
2.學法指導課
【預習要求】
1.朗讀詩歌,讀注釋,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
2.找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品味這兩首詩的。
3.查找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教學板塊】
1自讀自誦
2.欣賞品詩方法
3.學寫詩聯賞析
【教學線索】
1.用譯寫解說內容
2.用描述表現詩境
3.用吟誦傳情達意
4.用評說深入賞析
【教學內容與過程】
教學板塊一 自讀自誦
。ㄒ唬┲苏撌雷x經典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資料
2方法指導
1)姓名字號
2)朝代
3)重要人生經歷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寫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3)關懷現實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體驗。
4)四個人生階段:
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到了成都,后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歷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詩人貧病交困,漂零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的一葉扁舟上,幾天后,詩人便溘然長逝了,終年五十九歲。
5)成就:詩現存1500多首,生動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現實,準確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急劇轉變,被稱為“史詩”。
6)背景:本詩寫于767年,離川,漂泊峽中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ǘ⿲W生自讀詩歌,旁批,讀注釋,背誦。
分三個層次:
1、讀出節奏,讀清楚韻腳
2、譯讀,邊讀邊譯。
3、吟誦詩歌
女讀:《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讀:《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學板塊二 欣賞品詩方法
。ㄒ唬、用譯詩解說內容
山居秋暝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蕩。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動方式:
1生輕聲朗讀體會。
2生試譯登高。
師:要求:
1、譯成詩。
2、用解釋和加字方法擴充。
3、盡量押韻。
(二)、用描述表現詩境
山居秋暝
男:雨說停就停了,山被沖洗的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的鐘聲,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
女: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枝頭。如水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的滿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過石頭,隱隱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著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漁人駕著漁船,沿流而返。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處。
活動方式:男女生讀,慢慢體會。
師:怎樣描述詩境呢?
1、展開想象;
2、進行生動甚至是華麗的擴寫;
3、融入個人感受。
。ㄈ、用吟誦傳情達意
《山居秋暝》——一首隱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詩表現出清新的格調;《登高》——整首詩表現出蒼涼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種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師:怎樣用吟誦來傳情達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醞釀情感。
3、定準基調,把握節奏,展示韻律。
教學板塊三 學寫詩聯賞析
。ㄒ唬、8種賞析角度
全詩概說,聯意解析,字詞品味,畫面賞析,思路體會,情感體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ǘ、示例
1.教師教讀--首聯賞析:
·首聯對起,寫登高所見,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秋江山水圖,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詩聯概說)
·出句從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著筆:長天高遠,秋風凜冽,峽猿悲啼;對句從視覺角度寫:小洲清冷,沙灘灰白,上面點綴著逆風而飛的鳥群。(聯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詞極其貼切。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沙出,所以說"白"。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字詞品味)
·"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手法理解)
·詩一開始便有悲涼的氣氛。人登高,更感風急,含有老邁飄泊的衰颯悲戚之感。"天高"地遠,扶病獨登臺,就越發顯得孤獨悲哀。故聽猿長嘯,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畫面也是慘淡的,它映照出詩人心上的凄涼。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系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情感體味)
2、同學們自讀,然后自由選擇內容,學寫詩聯賞析。
3、交流,教師評點。
《登高》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詩歌創作背景。
2. 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鑒賞的三種方法。
教學難點:
誦讀詩歌,體會作者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方法:
誦讀鑒賞法、合作討論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飛花令”形式導入
規則:先指定一位同學說一句關于秋天的詩,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學接力。
。ò鍟旱歉 杜甫)
二、整體感知:
首先,聽錄音朗讀,注意節奏和讀音。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思考:本文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讀,另找一生評價。明確:(景物)描寫、抒情。
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用詩中的一個字來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與“悲”哪個更適合作詩眼。
明確:“悲”是作者直接抒發情感的表現,“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間接抒發情感的表現,因此用“悲”字更恰當準確。
師:這是詩的感情基調,即詩眼。
三、寫作背景
師:請學生回憶作者的生平事跡。
明確:杜甫詩歌創作風格:沉郁頓挫。在初中學過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體 現了詩人具有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情懷。
本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和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了這首詩。三年后,杜甫病死在離開四川的途中。
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論世法(并板書)。
四、分析意象
師: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同桌之間討論。
生2展示。
明確:景物 特點
風 急
天 高
猿 嘯哀
渚 清
沙 白
鳥 飛回
落葉 無邊 蕭蕭 下
長江 不盡 滾滾 來
師:補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葉”的區別。
明確:意象:詩歌中具體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達出來,達到“內情”與“外物”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落葉”給人一種枝繁葉茂之感,“落木”給人一種干枯干燥的感覺,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點。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書)。
師:找一生朗讀描繪畫面的文字,請大家閉眼,試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誦讀指導:首聯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涼,似乎在唇齒間顫抖的讀出來;“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猿嘯哀”——要有欲哭的感覺;“鳥飛回”——聯想到作者,孤獨漂泊、遠離家鄉,他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頷聯兩句,要將蒼涼之感和曠達之悲讀出來。
五、體會情感
師:宋代羅大經曾說頸聯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
生3展示。
明確:萬里—地之遠也;
秋—時之凄慘也;
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齒暮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炯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
師:點撥通過具體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的情感。總結鑒賞詩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書)。
誦讀指導:“萬”“悲”“!倍家刈x。讀“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遙遠之狀;讀“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獨,形單影只,無所依傍!鞍佟薄岸唷薄蔼殹倍家刈x,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最后一聯,“艱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中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新停濁酒杯”時,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六、課堂小結1.情境式默寫(PPT15中幾句話對應的詩句)
2.背誦全詩
七、課后作業
根據本課學習的幾種方法,自學《秋興八首(其一)》
八、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學設計 自然之秋 知人論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國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登高》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二、請同學們誦讀,再請兩位同學來誦讀,點評同學們誦讀時對感情的把握
播放誦讀flash,請同學們評價讀得如何?沒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紹(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
四、寫作背景: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請同學們誦讀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樂《二泉映月》
播放配樂朗誦的錄音,請同學們評論其感情。
其實,“言為心聲”,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已經把感情融于筆端,從他的詩就可以體會他的內心,F在我們就通過杜甫的詩來進一步了解他的內心。
六、分析詩歌
通過題目《登高》可知這是一首寫景詩,請同學們自讀全文,并把本詩的意象找出來,思考一下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詩人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生:六種。風、天、猿、渚、沙、鳥。十四字寫六種景,語言有什么特點?很凝練。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秋天有人覺得秋高氣爽,秋風讓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為他是個多病的老人,所以身體冷,而主要是內心的冷。心寒。猿的哀聲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3)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杜甫筆下是“鳥飛回”,有幾只鳥?一只,把‘回’變成了‘來’,這有什么不同?” “回”說明鳥在盤旋。曹操的《短歌行》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這里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單無依。
總結:首聯所表現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見詩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們讀的時候,就讓我們化身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風中,面對清渚、白沙、孤鳥,誦讀一下這兩句。“風急”——要讀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齒間顫抖著讀出這兩個字;“天高”——調子要很高并帶拖腔,沖上去,描繪得很遼遠,但內心很孤單渺小;“猿嘯哀”——要有欲哭的調子;……讀“鳥飛回”——要想,我杜甫孤獨漂泊,遠離家鄉,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還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嗎?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把“落木”改成“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落木”更好,落葉有很多種,給人的感覺也不同,“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奥淠尽苯o人感覺光禿禿的樣子,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從顏色上看“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干的顏色,枯黃。
那這里為什么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實際上與杜甫的感情有關!笆捠挕弊屛覀兿氲绞捝,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還是輕飄?沉重!所以用:“落木”“蕭蕭”比較好。
(2)“滾滾”換成“滔滔”可以嗎?表達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時間!舉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歲月的流逝!咸稀粡娬{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滾,“滾滾”似乎是年復一年,有一種圓潤綿長不絕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夠表現出時間的流逝。本詩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時候就想到,唉,老了,歲月不待人呀!因此這個地方要用‘滾滾’,不能用‘滔滔’。這里我們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樣的心情?悲涼。
總結:我們重新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里能體現詩人感情的關鍵字是“悲”,其實這里何止秋季讓他覺得可悲呢?請同學說說這里有多少讓他覺得可悲的事情?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薄鞍艘狻,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百年”是虛寫,是說他已經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總結:九月九日重陽節,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登高是為了祈求長壽,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樂可言,人生還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滿紙悲涼,滿腹悲涼。
我們讀的時候,要努力傳達出杜甫老人那種沉郁頓挫的深層次的內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體實在的體驗。如讀“萬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著家鄉,“萬”“悲”“!倍家刈x,如“萬”,開口要大,腔調要拖長,以描繪迢遙萬里之狀;讀“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涼!鞍倌甓嗖—毜桥_”,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獨,孤苦伶什,形單影只,無所依傍。“百”“多”“獨”都要重讀,其中“獨”字要讀得特別痛苦。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從哪一聯的哪句詩知道?
從“艱難苦恨繁霜鬢”一句可知。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極度的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詩人為何極度痛恨自己已經老了?
因為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恨自己無法救濟天下蒼生。
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憂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讀到上一聯,詩人的苦難令我們動容,可讀到這里,詩人的精神令我們震撼!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詩寫到最后,筆鋒一轉,總會轉到國事維艱,民生疾苦,憂國憂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雙肩擔起了天下這沉重的悲。唐民間云:唐朝詩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們尊為“詩中圣哲”,杜詩之所以被人譽為“博大精深”,毛澤東稱其詩為“政治詩”,“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郭沫若語),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詩中回蕩著強烈而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這是杜甫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濁酒杯
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喝菊花酒。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中國文人(其實不光是文人啊)好喝,樂憂皆然。樂飲助興,憂飲消愁(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濁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連這樣的酒也不能夠喝了,什么原因?有兩條,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如今他有滿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澆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愁苦無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頭!情感---愁苦
我們讀的時候,也應該把這種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悶表達出來!捌D難”要讀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別重,從牙縫間吐出這兩個字,“繁霜鬢”又要稍緩,但聲音不能低。當讀 “新停濁酒杯”時,要把欲罷不能的情緒表達出來。
總結:全詩在沉重的感嘆中收結,結得如此悲憤深沉。
七、請同學們誦讀,并點評感情的把握。配以音樂《二泉映月》。請兩位同學配樂朗誦。
八、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詩的藝術特點:
1、 對偶工穩,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全詩八句皆對。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對得自然、工整,尾聯兩句的對偶一般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苦”做甚,極講,詩副詞,與對句的“新”正好相對,“繁”和“霜”是使動用法;一種認為尾聯屬寬對,只“苦恨”與“新停“不對。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僅符合于美學上的所謂均齊,給人以一種神清目爽整飾對稱的美感,而且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
同時詩中又多用雙聲迭字,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大大加強了詩的音樂美。如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結構,在聲調上卻具有抑揚頓挫四聲的特色,讀時應一字一頓;“潦倒”“新!睘殡p聲迭韻,在聲調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節顯得特別鏗鏘嘹亮,讀時應兩字一頓!胺彼W”對“濁酒杯”,其聲調的妙用,也在所謂“抑揚抗墜之間”。讀者密詠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濁的韻調之中,體味出詩人顛沛流離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筆法錯綜變化卻又相互照應。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啼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沙渚),有局部景(首聯),有整體景(頷聯)。而且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江景。
在抒情上,頸聯的“萬里”與“百年”又與頷聯的“無邊”與“不盡”相互應,從時空兩處著筆,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從白發日多,因病停杯,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又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筆勢卻一氣直下,造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3、語言凝煉
首聯兩句寫六種景物,對每一種景物都只用一個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說是凝煉準確!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詩14個字卻包含有八層悲哀的意思,可謂含蘊豐富。
九、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播放音樂《二泉映月》)
十、語文活動
將本詩譯成現代漢語,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飾。請同學們上臺朗誦自己翻譯好的內容。
《登高》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這是一首什么詩歌?借景抒情,登高而賦的詩歌。
二、朗讀,整體感知,描述詩意。
1、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
2、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3、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
4、時世艱難,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整體把握:全詩寫了登高所看到的江邊蕭瑟肅殺的秋景,抒發了自己悲、哀的情感。
三、賞析
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作為借景抒情的詩歌,重點應該抓住兩個字一個景,一個情。
品味情感:
第一步:朗讀詩歌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一定強調學生多讀培養良好的語感,憑借語感來初步感知詩歌的情味。(悲涼的情感基調)
第二步:找出文章中表現情感的句子:詩歌的頸聯和尾聯。(指導:古典詩歌一般是:首句標明內容,尾句參透主旨)
第三步:結合詩句具體說說詩句是怎樣表現詩人“悲涼”的情感的?(結合練習三,說說頸聯中有哪八層意思)
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原文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睂W生的分析,可參考上面古人的意見評判。學生能就其中的幾點談出自己的見解即可。
第四步:知人論世,結合杜甫的`身世、經歷,所在的時代分析體味,進一步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ㄒ唬、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尾聯賞析:尾聯在結構上是“合”,詩人是怎么表現的?
一合:艱難——總結一生命運,可結合詩人生平再談談對“艱難”的理解。
二合:苦恨——總結一生情感,自己談談這個“恨”包含怎樣的內容?為什么是“苦”?
三合:繁霜鬢——外在形象
潦倒——內在心態
四合:新停濁酒杯——厚積蘊藉的情感欲表現而不能、不得,情感更加深沉凝重。詩句止而詩意不盡,回顧一生更添蒼涼滄桑。
第五步,再讀詩歌,體會詩人含蓄蘊藉,深刻凝重的情感,以及“沉郁頓挫”的風格。
參考:關于“沉郁頓挫”
陳廷焯云:“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保ā栋子挲S詞話》卷一)
所謂“沉郁”,乃指思慮深沉、情感悲愴、境界闊大、用語凝重,體現出一種悲壯美。意氣洋洋詩興遄飛如李白之《將進酒》,纖細柔弱凄凄慘慘如柳永之《雨霖鈴》皆非此類。
所謂“頓挫”則指感情或文氣章法的抑揚起伏迂回曲折。李白之噴薄而出一瀉千里,白居易之劍拔弩張疾聲高呼亦非此類。
杜詩有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憐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
如《詠懷五百字》先敘抱負之落空,仕既不成,隱又不遂;中間4句一轉、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氣要爆炸出來,卻又撇開個人的不平,轉入對驪山的描寫。由驪山上的奢靡生活,寫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平憤懣之情似又要噴出,然而感情回旋,變成了“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深沉嘆息!叭腴T聞號啕,幼子餓已卒……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悲痛欲絕之感似又難以自制了,但“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個人的悲痛一變而為對百姓苦難的沉沉憂思,是憂思憂患而不是怨恨憤怒,給人留下了無窮的韻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個人遭遇令人感慨唏噓,然而到后來詩人憂郁的目光仍越過自身投向了天下寒士!缎掳怖簟芬幻嬷肛熣鞅量虤埧幔幻嬗终佌伆参渴艿綋p害的戍兵及其家人!缎禄閯e》寫新娘的處境、怨懟——“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然而這又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中國古代女子,她勸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免除丈夫的后顧之憂,“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這樣的新娘幾乎就是孫犁《荷花淀》的水生嫂。但她畢竟不是,表達完了自己的大義,她仍念念不忘雙飛鳥,內心充滿了哀傷和無望的期待。
至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皆悲愴語、闊大語、厚重語。寫景則境界闊大雄渾,抒情則悲壯蒼涼,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之風格。
這種風格,是杜甫既注意了傳統詩論“興觀群怨”的認識,又發揚了“溫柔敦厚”之主旨,既刺而美又含蓄委婉正合乎中庸之道。故而晚清詞論家陳廷焯甚至將“沉郁”視為詩詞之最高境界,所謂“作詞之法,首貴沉郁”。
賞析寫景
古人語: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寫景
悲涼凄愴的詩人眼里又是怎樣的景色?
第一步:寫了什么景色?(找出意象)
第二步:景色有什么特點?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亠L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
、谔旄撸涸趶V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墼硣[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三峽》)的意味。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蔌B飛回:為何是盤旋著的鳥?
、蘼淠臼捠捪拢郝淠炯绰淙~。為什么用“木”而不是“葉”?“下”有什么特點,與“飄”比?與“落”比有什么不同
、卟槐M長江滾滾來:不盡、滾滾給人什么體味?為什么不是“去”而是“來”?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四、朗讀背誦,再次回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五、延伸:與《望岳》比較閱讀。
【《登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
《登高/蜀相》教學設計(精選12篇)10-19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精選10篇)11-02
《登高》教學反思(通用10篇)01-30
唐詩《登高》01-12
憶登高08-21
登高吟08-23
重陽登高詩句10-12
登高活動方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