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人的
教學方法:誦讀鑒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多媒體,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說:“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戴茱萸囊,蓋始于此。”
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里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被妇皢枺骸坝檬裁崔k法可以免除這場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睆倪@ 段記載來看,汝南人桓景聽從了師父的勸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災,結果幸免于難。所以,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人們普遍把重陽節當作“老人節”, 重陽節就是一個登高節,它與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陽節的標志。
今天我們就來學杜甫的登高詩,看看他是否也飲菊花酒,祈求長壽?
二、請同學們誦讀,再請兩位同學來誦讀,點評同學們誦讀時對感情的把握
播放誦讀flash,請同學們評價讀得如何?沒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紹(以《二泉映月》為背景音樂)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南瑤灣村。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地主家庭。其13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又精通《左傳》,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杜預的文治武功,杜甫常引以為榮。因為杜預是京兆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所以杜甫常自稱“杜陵布衣”,這是指其郡望。又由于他在長安時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又自稱“少陵野老”。杜甫的10世祖叫杜遜,在東晉初年遷居到襄陽,所以杜甫又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曾自稱“襄陽杜甫”。 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后來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任鞏縣縣令,始遷居鞏縣。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杜甫的父親叫杜閑,曾任兗州(今屬山東)司馬、奉天(今陜西乾縣)縣令。杜甫的母親崔氏是初唐著名詩人崔融的女兒,而且與李唐皇族有親戚關系。崔融的母親是唐高祖李淵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兒,崔融的妻子也就是杜甫的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紀王李慎之次子義陽王李琮的女兒。杜甫的父系和母系家族都讓杜甫感到很榮耀,這一特定的家庭出身,對他的政治態度和詩歌創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712—746,35歲以前)
杜甫自幼喪母,很早就寄養在東都洛陽建春門仁風里二姑母家。二姑對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結果放棄了自己的兒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為其撰寫墓志銘,稱其為‘有唐義姑’。杜甫在20歲之前,主要是在家讀書。他7歲時就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在《壯游》一詩中寫道:“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又說:“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倍鸥ψx書很刻苦,曾自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0歲以后是他的壯游時期。他先是去漫游吳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帶。他游覽了江南的許多秀麗山川和名勝古跡。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24歲,由江南返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由于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竟沒有考取。于是第二年他又漫游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直到30歲時才又回到洛陽。
這一時期正逢開元盛世和天寶前期,國家的形勢比較好,杜甫個人也衣食無憂,經濟條件比較好,對前途也充滿著希望,所以這個時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意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機會游覽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和文化古跡,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性情,結交了友人。這個時期他曾寫下著名的《望岳》詩,抒發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和蓬勃朝氣。
(二)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
天寶五載(746),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來到京城長安,但是迎接他的卻是冷漠的現實。當時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嫉賢妒能。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下詔書,要有一藝之長的人都去應試(制舉考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誰知這次考試由于李林甫從中把持,結果竟無一人被錄取,李林甫還向皇帝上表稱賀“野無遺賢”。這是杜甫在仕途上遇到的又一次挫折。他這時經濟上也開始困難了,為了謀取出路,他不得不幾次三番地向達官貴人投遞詩篇,以求引薦。天寶十載(751)正月, 唐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卻又沒有下文。這時他的父親去世了,經濟來源完全斷絕,生活相當困難。終南山離長安比較近,杜甫經常去終南山采草藥,加工后出售糊口。有時候也混在饑民的隊伍里,排隊購買官府低價出售的糧食!鄹粌洪T,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有時候也去親戚家里混飯吃,‘平明騎驢出,未知適誰門!钪D難,可想而知。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杜甫的思想感情逐漸向人民靠近,這個時期他寫出了第一篇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車行》,還寫了揭露楊國忠兄妹荒淫享樂生活的《麗人行》。
杜甫在長安苦苦等待了十年,最后才得到一個管理軍械庫房的官職——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而這時已經是安祿山叛亂的前夕。官定之后,也就是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縣(今陜西蒲城縣)去探望家眷(由于杜甫在長安生活困難,故將家屬送到奉先縣依靠親戚安置)。在前往奉先縣的途中,他路過驪山,看到唐玄宗正在驪山上尋歡作樂。而回到家中,“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想到當時國家所面臨的危難和人民的饑苦,杜甫又寫出了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首詩是他長安十年痛苦生活的總結。
十年的長安困守,使杜甫看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下層人民的苦難,從此以后他開始逐漸成為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確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