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課堂實錄
一、教學目標: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體味辛棄疾豪放派的詞風。
二、重點難點分析:這首詞雖為自讀課,但詞中用典較多,指導誦讀幾分析課文時,要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為理解全詞掃清障礙。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學生齊讀《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 導語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 背景及作者介紹(知人論世法)
人:辛棄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寫此詞時,66歲在京口任知府。
世:統治階級偏安江南,統治集團內部分為主戰主和兩派;宰相韓托胄為鞏固自己的個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
范讀正音;學生自讀三遍(第1、2遍出聲朗讀,第3遍結合注釋默讀并考慮本詞最突出的寫作特色是什么;學生齊讀。
(四)
在清楚本詞最突出的特色是“用典”的前提下,讓學生找出用典之處,每個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誰。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
(2)寄奴曾住(劉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
(五)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明確:(1)抗金收復失地,恢復中原。(贊嘆惋惜)
(2)主張北伐抗金。(贊嘆惋惜)
(3)批草率出兵。(批評,借古諷今)
(4)今昔對照,不堪回首(擔憂)
(5)不忘為國效力(悲壯)
立場觀點:抗金北伐,收復中原,不忘為國效力,反對草率出兵。
主旨:抒發抗敵救國的雄圖大志,反對草率出兵和為國效力的忠心。
辛詞風格:蒼涼中見悲壯,豪放。
五、作業:比較本詞與《揚州慢》的不同。
教學實錄:
學生:齊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師: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板書課題作者)
師: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知道,鑒賞古典詩歌,入手之前什么是重要的一環?
生:(七嘴八舌)寫作背景作者情況。
師:對。現在我們就由此入手來學習這首詞。記得朱光潛先生曾經教給我們一個鑒賞詩歌的方法,叫“知人論世”。下面我們就用這個方法,根據以往的知識,看看其中的“人”與“世”。既然我們是用這個方法來介紹作者與背景,那么我們可以輕易得出人即(生齊答:辛棄疾),世即(生齊答:社會)。好,具體來看“人”,辛棄疾一生都致力于什么?
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
師:他的理想實現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不被統治者重用。
(板書: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
師:寫這首詞時,作者情況如何?
生:他當時66歲,在京口任知府。
(板書:66歲,在京口任知府。)
師:再來看“世”,當時的社會情況如何?
生:當時的宰相急于北伐。
師: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呢?
生:偏安江南。
師:統治集團內部分成幾個派別?
生:分為主戰派與主和派。
(板書:統治集團偏安江南,集團內部分為主戰與主和兩派;宰相韓托胄為鞏固個人地位急于北伐。)
師:現在寫作背景及作者情況我們已經了解了,在這種情況下,處于這種地位的辛棄疾會寫出什么樣的詩篇,抒發什么樣的感情呢?我們來看這首詞。
(師范讀,指出韻:處、去、住、虎、顧、路、鼓、否。)
要求學生自讀3遍。前2遍出聲朗讀,第3遍結合注釋品讀,并考慮這首詞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齊讀。
師: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生:用典。
(板書:用典。)
師:請一位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生:(站起無語)
師:你找不出,說明你一不懂何為用典,二沒有品讀課文。
生:一處是“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處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無語)
師:(板書,等待此生繼續回答)找出了兩處。可以肯定的是用典之處還有。你找不到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用典。你先談談什么是用典。
生:(說不清楚)
另一生: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借以表現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感情。
師:這位同學講得淺顯易懂,這就是用典。繼續找。
生:“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師:(板書)現在找全了。請看,這首詞全文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沒有用典。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知道,詞人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感今。辛棄疾懷古的目的亦是如此,他懷念古人,為了表現他的理想愿望或觀點立場。從中,我們亦可以看出他的感情傾向。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師:“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什么句式?
生:倒裝句。應為“無處覓英雄孫仲謀”。
師:作者在“孫仲謀”前加上了“英雄”一詞作為修飾限定,他為什么認為孫權是英雄呢?
生:因為孫權打敗了曹操。
師:劉備也打敗過曹操啊,況且三國時的英雄很多,曹操、張飛、關羽、趙云、諸葛亮等都是英雄。為什么只提孫權?關鍵看他打敗的是曹操什么樣的軍隊?看注釋。
生:(齊)來自北方的。
師 :曹操不在北方老實呆著,來南方做什么,他所進行的戰爭是什么性質的?
生:侵略戰爭。
師:對了,是因為孫權打敗了來侵犯他的隊伍,所以作者認為他是英雄。進一步想,辛棄疾為什么不像蘇軾一樣懷念周瑜而懷念孫權呢?
生 :因為孫權是帝王。
師 :帝王就一定比平常人值得懷念?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侵略他的曹操,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像孫權這樣的帝王沒有了,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為再沒有這樣的人物而惋惜。
師:回答得十分到位。下句“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中,“舞榭歌臺”體現的是歌舞生平的氣象。在三國紛亂的情況下,東吳為什么會有如此氣象?
生:因為孫權的領導。
師:對,是因為孫權能確保國土不受侵犯。可是從“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又見到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他的雄才大略及建樹已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干凈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通過這個典故,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對統治者的惋惜,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
(板書:抗金,收復中原。贊嘆惋惜。)
好,接下來看“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生:一樣。
師:看他是如何表現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是說劉裕早年的生活環境,亦即他的出身。可見,他的出身是低微貧寒的,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在此交代他的出身呢?
生:他出身低微,后來卻有了作為。
師:寫這一點有什么用呢?
生:(沉默)
師:想一想陸游的《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度,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他為什么要在抒發憤怒的詩中寫兩次勝利的戰爭呢?
生:(恍然大悟)強調事在人為。
師:太好了!我們本有能力打敗外族的入侵,可是統治者不打,反倒偏安于江南。同樣體現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那么,這一典故表現了作者想做什么?
生:他想北伐。
師:(板書)上片作者寫到的兩個人,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事業都在京口起步,都建功立業。
師:作者為什么只寫這兩個人?
生:他們的做法體現了作者的理想。
師:接著讀下片,作者用劉義隆北伐的典故想說明什么?劉義隆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戰爭有什么特點?
生:草草。
師: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