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下面是《六國論》習題精編,歡迎同學們過來練習,希望以下練習可以幫助同學們鞏固課堂知識,提高語文學習水平。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革滅殆盡(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勝負之數(shù) ....
C弊在賂秦(lù) 為國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讒誅(zì) ....
提示:A項中“暴”讀“pù”;C項中“為”讀“wéi”;D項中“洎”讀“jì”。答案: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國互喪 互:交互。 蓋失強援 蓋:因為。 ..
B思厥先祖父 先:對已去世尊長的敬稱。 暴秦之欲無厭 厭:討厭。 ..
C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終繼五國遷滅 遷:改變。 ..
D后秦擊趙者再 再:兩次。 茍以天下之大 茍:如果。 ..
提示:B項中“厭”應為“滿足”。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組是( )
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
③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④可謂智力孤危 ....
⑤然后得一夕安寢 ⑥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
⑦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義為“祖輩父輩”;③“至于”古義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義為“智慧與力量”;⑥“其實”古義為“那實際上”;⑧“故事”古義為“舊事,先例”。答案:C
4.從詞類活用的角度,選出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C不能容于遠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項為名詞作狀語,A、C、D三項為形容詞作名詞。答案:B
5.選出加點詞的意義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 )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②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
③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婦孺不存 ..
⑤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⑤攻克,攻破。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其勢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齊人勿附于秦 B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師不必賢于弟子
提示:A項中“于”為“和”的意思,B項中“至于”為一固定短語,C項中“于”是“在”的意思,D項中“于”與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問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
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破滅之道也(規律) ②率賂秦耶(全都) ..
③固不在戰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們的) ..
⑤諸侯之所亡(滅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 ..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為“原因,途徑”的意思;③句中“固”為“本來”的意思;⑤句中“亡”為“丟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
8.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賂秦而力虧 而秦兵又至矣 ..
B破滅之道也 暴秦之欲無厭 ..
C不賂者以賂者喪 秦以攻取之外 ..
D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則秦之所大欲 ..
提示:A項,表順承/轉折;C項,因為/用;D項,表列舉/那么。答案:B
9.第二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
①比喻論證 ②對比論證 ③類比論證 ④引用論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對比的論證方式。秦之得、諸侯之失,子孫之不甚惜、祖父之艱難,秦之欲無厭、諸侯之地有限皆是對比論證。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證之法了。答案:D
10.翻譯下列句子。
(1)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2)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參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戰,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確定了。
(2)(六國)以至于滅亡,是理所當然。
1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
①弊在賂秦(luō) ②率賂秦耶(shuài) ③思厥先祖父(jué)
④暴霜露(bù) ⑤洎牧以讒誅(jì) ⑥日削月割(xuē)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解析:“賂”應讀“lù”,“暴”應讀“pù”,“削”應讀“xiāo”。
1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國互喪 互:交互。 蓋失強援 蓋:因為。
B思厥先祖父 先:對已去世尊長的敬稱。 暴秦之欲無厭 厭:討厭。
C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分,清清楚楚。 終繼五國遷滅 遷:改變。
D后秦擊趙者再 再:兩次。 茍以天下之大 茍:如果。
答案:B。解析:B項,厭:滿足。
13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和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思厥先祖父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C可謂智力孤危 D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答案:B。解析:A項古義是指“祖輩”;C項古義是指“智力和力量”;D項古義是“舊例”。 14下列句子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
A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C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D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答案:D。解析:A、B、C三項都是被動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問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15下列各加點詞的解釋與指代,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對象也相同。
B①與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對象不同。
C①與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對象相同。
D①與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對象也不同。
答案:D。解析:①損失的,②滅亡,③指代秦國,④指代六國。
16對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舉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⑥洎牧以讒誅 ⑦不賂者以賂者喪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
答案:A。解析:①④介詞,“用”;②⑤連詞,表結果;③介詞,“把”;⑥⑦介詞,“因為”。 17分別選出翻譯正確的選項。
(1)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
A送給秦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愈厲害。
B秦國送給的越多,秦國所受的侵害就越厲害。
C六國送給秦國越多,秦國受到的侵害就越厲害。
D六國送給秦國的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
答案:D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
A然而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國的要求沒有滿足。
B然而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是沒有滿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卻沒有滿足。
D雖然如此,但是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國的要求是沒有滿足的。
答案:C
18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證明的觀點是( )
A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C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D不賂者以賂者喪。
答案:B
19“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面說的道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問題。
①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②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 ③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國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李楨《六國論》) 2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 )
①竊怪天下之諸侯(私下) ②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過失) ③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擯棄) ④天下諸侯已自困矣(困窘) ⑤未可專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國)
⑥兵連禍結,曾無虛歲(竟然) 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 ⑧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劫掠)哉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⑥⑦ D①④⑦⑧
答案:C。解析:②責怪;③排斥,抵擋;⑤認為秦有罪;⑧挾制
2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同現代漢語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組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④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⑤而四國休息于內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
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④古:挺身而出。⑧古:休養生息。
22第①段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
A喻證法 B例證法 C對比法 D引證法
答案:B
23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蘇轍認為“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的條件是“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
B李楨認為六國在“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等方面與秦國是沒有什么區別的。
C蘇轍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韓、魏以擯秦,“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D李楨認為六國滅亡是由于未占到有利地勢,又未得天助,否則,其中的任何一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一天下。
答案:A
2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1)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
答案: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齊、楚、趙、燕四國在自己境內休養生息。
(2)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答案:所以終于因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滅亡。
25默寫下列名句。
(1)六國破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賂者以賂者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如此之勢,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趨于亡。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兵不利 戰不善 弊在賂秦
(2)蓋失強援 不能獨完 故曰弊在賂秦也
(3)暴霜露 斬荊棘 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
(4)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6將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楊子之過于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韓非子·說林上》)
(1)其惡者貴,美者賤。
答案:那個長得丑的很顯貴,長得美的很卑賤。
(2)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答案:丑的自己知道丑,我也就不覺得她丑了。
(3)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答案:品行高尚卻能去掉自認為高尚的念頭,(這樣的人)到哪里去會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