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古人云:“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爾。”學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徑是“讀”,誦讀教學的根本也就是一個“讀”字。
《阿房宮賦》一文教學怎樣抓住“讀”這一根本呢?
1.教師范讀
《阿房宮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讀書人的青睞。誦讀的開始,教師要盡量表情達意地朗誦一遍,使學生入情入境,躍躍欲試,創造一種美好的氣氛。
2.學生自讀
字、詞等方面的障礙直接影響誦讀的效果,所以在學生誦讀前必須借助書中的注釋初讀課文,清除文字障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作重點講解以加深印象,節省時間。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盤盤焉”的“焉”;“蜂房水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等,雖有注釋,但必須板書,加以強調。
3.教師導讀
所謂教師導讀就是老師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讀中見情,讀出文意,反復朗讀,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氣勢磅礴的開頭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寫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統一中國的英雄氣概,又暗示了秦始皇興土木,廣聲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導致速亡的原因。文筆雄健,氣沖霄漢。朗讀必須讀出氣勢,讀出作者的情感來。又如“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是在鋪陳空闊而密集的宮內建筑之后寫的一個結句。讀這一句要做到兩點:“矗”字要重讀,一字一個音節;讀出作者對秦始皇勞民傷財的罪行無比憤慨的思想感情。這樣指導朗讀,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4.學生朗讀
在教師指導之后,就是學生朗讀了。在這個時候應鼓勵學生搖頭晃腦地盡情去讀,先領讀,接著自由讀,后齊讀。“體物”的內容指名讀,“寫志”的內容集體讀……反復朗讀,加深理解。
《阿房宮賦》第二段較長,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層次,就好背誦了。全段可分為三個層次:宮人來源,宮人生活,宮中珠寶。層次明晰,易于背誦,就是在一個極小的層次里也還可以尋找速記竅門。在“宮人生活”這一層中可以按時間順序記憶:宮人早上起床后開鏡──梳發──洗臉──焚香……這是從一層一段而言。從全篇看更應該理清層次。《阿房宮賦》全文四段,前三段是“體物”,最后一段是“寫志”。分清了這樣的結構,背誦全文就方便多了。
實踐證明:誦讀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它變“講讀中心”為“自學指導”,真正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它以誦讀訓練為主,以知識講解為輔。打破了“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的舊教學格局,提高了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