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只有三四百萬年的歷史,恐龍卻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億年。人類的歷史與恐龍的歷史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龐大的恐龍為什么會消失了呢?
一種說法是,有一段時間,地球上突然變得十分寒冷。恐龍沒有冬眠的習慣,它們不能像蛇和烏龜那樣,借冬眠來躲避寒冷。加上恐龍身上沒有皮毛來保暖,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地消失了。
另一種說法是,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塵埃把太陽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為沒有陽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為食物的恐龍和其他動物,漸漸地死去了。隨著動物的減少,食肉的恐龍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也漸漸地滅絕了。
還有其他的種種說法:比如,地球上的哺乳動物越來越多,它們經常偷吃恐龍蛋,使恐龍漸漸滅絕;突然流行的傳染病,使恐龍全部死亡;全球氣溫下降,使恐龍蛋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龍……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讓人完全信服。所以恐龍滅絕這個謎,至今還沒能解開。今天的人類只能在博物館或者從電影和書籍中,來想象恐龍往日的輝煌了。
【文本簡析】
《恐龍的滅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八組)的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探究為魂,以科學家們關于“滅絕”的說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幾種原因。
本文插圖精美,層次清晰,集中反映了中生代時期,遍布恐龍的世界,吸引了學生的好奇心。然而不可一世的恐龍卻無影無蹤,更引起孩子們的探究心理,從這個角度說,它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是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發現科學的極好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