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1】
《動手做做看》是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么,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這篇課文對于他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并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宜于采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兒歌導入,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對第四組課文的導入語進行閱讀,以便對本單元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但由于課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導致課件無法使用,所以第一課時只能來講課文。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圍繞伊琳娜和朗志萬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展開,對整篇課文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興趣還是很高漲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和重點詞匯的體會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由于沒有使用課件,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良好的體現,造成老師“牽”著學生走的局面。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不宜調動,學習熱情下降,無法保證學習效果。
本課中對語言文字的訓練主要體現在課后“泡泡語”中的內容。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后,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么?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能夠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
第二課時在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時采用填空的形式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之后對本課的生字詞進行學習。在這節課的設計中,識字寫字占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在識字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方法識字:用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來認識“伊利”的“伊”;用換偏旁的方法來認識“漫、騙”等。郭佳玥同學用歸類識字的方法記住了本課的11個生字,對此加以表揚,并鼓勵學生用最簡單的方法識記更多的生字。在書寫指導的時候,引導學生因形索義、因意記形。這樣,學生根據意思記住字形,錯別字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提醒學生對形近字進行區別,還有一些細節問題也沒有注意到:比如說搶讀生字時,字體為宋體。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和學習生活中應該引起注意的,“細節決定成敗”,做一個細心之人。
教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在今后不斷探索與改進的地方:如教師語言還不夠精簡;如何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如何有效地引導等。每一次講課都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我對自我的認識更加全面,并激勵自己不斷改進、不斷提高。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2】
《動手做做看》是我曾經上過的一篇課文,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么,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要求學會寫9個字,會認10個字,要求孩子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這課時,孩子們處于低年級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不夠精確,思維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的思維初步發展,特別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進而產生不自覺地模仿行為,活動的依賴性較強。這篇課文對于他們來講,語言淺顯易懂,在教師引導下從字面上理解并不困難,但是要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在心中引起思考、共鳴,卻并不容易。根據他們身心發展特點,宜于采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
上完公開課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覺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談話時,出示郎志萬和伊琳娜圖片,讓學生喊喊他們的名字,接著交流搜集的有關伊琳娜、郎志萬、居里夫人的資料,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拓展了學生知識面,這時老師順勢而導:“法國科學家郎志萬經常喜歡問小朋友們一些奇怪的問題,今天他又提出了什么問題呢?”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文本。
2、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生生這間的朗讀評價中,在老師對重點語句朗讀的指導中,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3】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些相應的變動。”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師有責任為學生構建一個寬松、和諧、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也有義務指導學生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課堂動態生成的同時,也能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呢?這就需要我們懂得調控藝術,善于把握教育契機,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 我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可屢屢均以眼睜睜地看著課堂恣意活躍,開放過度,有時無法完成教學任務。
受課文《動手做做看》的啟發,我總結經驗教訓,進行又一次嘗試。課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確立課文重難點,以讀代講,細致洞察,靈活調整的作戰方針。作好充分的準備后,課堂上,我給予了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讀通、讀透。
在眾多學生的朗讀中,我敏銳地捕捉教學契機,直擊問題核心。以“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這一句為切入點,適當加以激勵,點撥、引導,并立即現場“動手做做看”。這樣,不僅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更是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激情倍增,靈感迸發。重點抓住了,難點突破了,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試牛刀,初見成效,讓我嘗到教育改革的甜頭,看到自己的成績,更增添了我堅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
可是,反思自己在這次教學過程中的表現,我由于害怕浪費過多時間,教學難以收攏,引導上有些操之過急。當然,這是教育不夠成熟的表現,但是,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決心,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攻下寶壘的。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