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古詩,舉辦詩歌朗誦會。學習古詩前布置學生收集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兒歌、散文等,學完古詩后舉辦詩歌朗誦會,學生可以背古詩,也可以唱唱春天的歌曲。
(三)學課文4,參加植樹活動,展示收獲。學習課文《小鹿的玫瑰花》,結合植樹節種花植樹,裝點校園和自己住的小區,并把自己寫的春天,畫的春天,以及摘錄的春天的詞、句、文章通過“展示臺”展現給同學欣賞。
(四)學習“語文園地一”中的“我的發現”和“日積月累”。
2、 部分體驗
雖然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春天來寫的,但是每篇課文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找春天》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通過孩子們找春天這條線索,感受到春天是慢慢地慢慢地來到人間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野花是春天的眼睛,樹木上的嫩芽是春天的音符。春天在柳枝上當秋千,在風箏尾巴上搖,在喜鵲、杜鵑嘴里笑,在桃花、杏花枝頭笑。用了許多擬人的手法,讓小朋友讀起來愛不釋手。《筍芽兒》也是一篇富有詩意的散文,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筍芽兒在生長過程中得到了春雨、春雷、媽媽和太陽公公的關愛,使得他茁壯成長。《小鹿的玫瑰花》則和前兩篇有所不同,他的情節性比較強。《古詩兩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則是通過古詩的品味讓學生來感受春的意境。每一篇的側重點不同,在教學時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所側重。
下面就《小鹿的玫瑰花》一課談談教學預想。
這是一篇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故事的表層,小鹿栽下玫瑰花后,由憧憬到失望,從惋惜到高興,在巧合中表現趣味。故事的深層,蘊含著“能夠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快樂”的人文思想,正如“語文園地二”讀讀背背中的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學時,可以適時出現這句話,讓學生讀讀背背。
課文蘊含著濃濃的人文氣息,但要讓他們理解和感受到在為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會到快樂也是快樂,對二下的學生來說,仍然有些難度。雖然有些難,但通過努力還是可以做到,在這里,“情感體驗”就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橋梁作用。
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花骨朵”是詞語理解的一個難點,最好借助實物——盛開的玫瑰和還是花骨朵的玫瑰,讓學生直觀感知。“一瘸一拐”是字音上的難點,要注意讀準。
在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鹿弟弟說的兩句話。對照著一讀,學生心中自然設疑:為什么鹿弟弟一開始說玫瑰白栽了,后來又說沒有白栽?“有了疑問,也就有了進一步朗讀課文的欲望。這里,理解“白栽”的意思是個關鍵點。在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聯系生活經驗來加深理解,如剛洗好的衣服又掉在地上,叫“白洗”,這樣的詞學生可以說出許許多多:白寫、白跑……這時,可以讓學生體驗:每當你白做一樣事情的時候,你心里會怎么想?這樣一遷移,學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小鹿他們辛辛苦苦栽了玫瑰卻沒有看到的惋惜的心情。有了這樣的體驗基礎,要讀好鹿弟弟說的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體驗隨著理解的深入也不斷深化。甚至讓學生融入到角色里面去。朗讀黃鶯的話時,讓學生做黃鶯,說一說為什么見了玫瑰花就想歌唱,體驗并且用朗讀來傳遞黃鶯的快樂;朗讀微風的話時,讓學生想象微風一路上會遇見哪些小伙伴,然后創設對話的情景,體驗并且用朗讀來傳遞微風的快樂。在這般體驗的基礎上,再拓展想象:還有誰也看到了玫瑰花,會說些什么?給學生搭建了平臺以后,學生的思維也會展開自由的翅膀,他們會說:一只小蜜蜂飛過來,他說,小鹿,我采過玫瑰花的蜜,可甜了。我一喝,都快醉倒了。通過層層深入的體驗,學生感受到了玫瑰花給別人帶來的幸福之后,自然就明白了“玫瑰花沒有白栽”的道理。從而領悟“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義。
課后有一個“演一演”的要求,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課要書寫的生字有12個之多,可以分散在課文教學中隨機識字,避免寫字過程的單調和時間過長的問題。例如:通讀全文后,學生了解故事中出現的人物后,及時指導“弟、哥和骨”三個獨體字的書寫,又如:“漸、謝、微”三個左中右結構的字的書寫可以放在學生體悟黃鶯、微風和小鹿的對話之后隨機進行書寫指導。而“抽、拐、澆、終、靜、躺”6個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可以放在課文學完后集中教學,便于學生掌握書寫規律。
4、整體感悟
學習了這組課文后的收獲是什么?我們可以讓學生再說說,或者以春為題來寫寫“我眼中的春天”,學生有了前面的找、說、詩歌朗誦和一些實踐活動,對春天的感受肯定很深,所以寫起來一定是有話可說,有感而發。把閱讀和寫作很好地結合起來,為過渡到中年級做好準備。這也是我們12月備課會議的精神,當時人教社小語室的王林博士的發言題目就是“打好語文基礎向中年級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