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
童年的時候,一天清晨,父親帶著我從一篇樹林邊走過。
父親突然站定,朝蒙霧霧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有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里有不少鳥。”
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也沒有聽見一聲鳥叫。
父親指著一跟樹枝說:“看那里,沒有風,葉子為什么在動?恩,還有鳥味。”
我只聞到濃濃的草木味道,沒有聞到鳥的氣味。
“鳥也有氣味?”
我知道父親這時也最快活。
父親又對我說:“在鳥最快活的時刻,在鳥飛離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
我奇怪地問:“為什么?”
父親說:“黎明時的鳥,翅膀潮濕,飛起來重。”
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
教材簡說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這第一句,就明白地告訴我們,父親和鳥的關系不同尋常。讀著課文,你會感到父親真是“神了”,他簡直就是一個鳥類專家,他的話和鳥的活動配合得那么默契,他和鳥是那么親密無間,好似一家人。
本文題目是《父親和鳥》,但作者并沒有寫“父親”是怎樣保護鳥或為鳥的生活環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過敘述“父親”對鳥的深層了解來表現“父親”的愛鳥。課文通篇是“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從“父親”的話語中我們發現,他通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么時候愛唱歌,什么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父親”可算得上是鳥的知音了。而“知鳥”,不正是對鳥深深的愛嗎?課文最后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多么稚氣又多么純真,誰說“我”不會像“父親”那樣知鳥愛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