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過冬》教學片斷及反思

發布時間:2017-11-30  編輯:林儀 手機版

  片斷:

  (揭題后)

  師:課前你們都認真地預習過課文,相信大家已經能讀準它們了。誰先來試試?其他同學認真聽,他讀得準確嗎?

  生:寒流大雪北風

  師:讀準了嗎?請你說說注意點。

  生:“北風”的“風”是后鼻音

  師:讀準了,還說清了注意點,真像位小老師。來,小老師領讀。

  (生領讀,其他學生跟讀)

  師:第二位小老師是誰呢?你坐得真端正,就請你吧!

  生:蠟梅翠竹蒼松,其中“蒼松”是平舌音、后鼻音。

  師:其他的字呢?

  (生搖搖頭表示沒有話說了)

  師:誰還有補充?

  生:我有補充,“翠竹”的“翠”是平舌音,“竹”是翹舌音。

  師:謝謝你的補充,那你們兩個一起做小老師領讀吧!

  (生2、生3領讀,其他學生跟讀)

  ……

  (接著又進行了同桌互讀互糾和開火車分層朗讀詞語)

  教學反思:

  1、關注學情

  學情,是指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或某一項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關注學情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從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而無視學情,必然導致教學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在以前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們總是在揭題后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殊不知,學生經過每天早讀、課上的練讀,已把課文讀了幾千遍,已能通順地朗讀課文了。而我們還在讓學生再一次讀,這可不是在浪費時間嗎?教學效率怎能提高?因此,在本次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情,靈活改變了教學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激勵學生課前主動預習。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每個教學內容,每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次學習活動,教師對學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學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分析了學情,研究了學情,教學才有相應的對策,才有具體的方法。如果教師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無視學情及其發展變化,一味機械套用教學預案,教學就會事倍功半。

  2、強化預習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養成好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而預習正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十分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而把預習當人可有可無的環節,預習環節正逐漸談化。若不是每天的晨讀課,很少有孩子在課前讀讀課文,預習預習,所以孩子們實際上不知何為預習,怎樣預習。預習有何意義。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強化預習,教給預習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愿望。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久久 | 亚洲欧美区线专区 | 五月的丁香六月的婷婷综合 | 日本精品高清一二区一本到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亚洲顶级片在线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