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講書
1.粗通詩意。
師:同學們有哪些詞句讀不懂嗎?
生:請問老師,“羅綺者”是什么意思?
(師點擊“羅綺者”的圖像,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羅綺”“羅綺者”“遍身羅綺者”)
師:第一句有兩個字:城市。老師提供資料讓你們自己分析判斷。
(師點擊課件,屏幕展示以下內容。〈1〉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如北京、福州、寧德等;〈2〉城市:城指城里,市指做買賣。學生對照詩句討論后選擇了第二種解釋)
師:記住了嗎,“城市”在詩中是兩個詞呢。
2.說說全詩大意。先同桌互說,再匯報說。
六、延伸
1.補充6首有關婦女題材的詩歌讓學生選擇自讀。
師:同學們學得很好。《蠶婦》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惟一一首寫婦女的古詩。但古往今來不少詩人為我們寫下了許多有關婦女形象的詩,使我們知道歷代婦女是怎樣生活的。老師從這類詩中選出6首印發給你們,可以自由選讀。
(6首詩是《幼女詞》《新嫁娘》《富貴曲》《田家三詠》《閨怨》《為女民兵題照》。全班同學或自讀、或同桌讀、或幾個人討論)
2.自由點擊課件資料深入學習。
師:老師的課件內有這6首詩的詳細資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臺自己點擊。
(幾位同學主動上臺點擊課件相關內容,瀏覽討論)
【評:新大綱指出,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個教學環節就是有益的嘗試】
3.下課了,老師將一張軟盤寄放在班長處,讓家有電腦又有興趣的同學借回家自學。
【總評:這節課根據新大綱要求,放低了古詩內容理解、情感體驗等要求,老老實實地引導學生參與讀、講、背、寫的語文實踐。特別突出以下幾點。】
1.學生主體地位落到實處。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學過程本質所決定的,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覺地投身于學習中,才談得上落實主體地位。這節課從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時間上給予保證,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節約時間讓學生多讀多寫;二是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掌握學習方法;三是教師平等地對待學生。課始與學生商定學習方法,課中放手讓學生學習、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課后留給學生廣闊的學習與探索空間。
2.面向全體,著眼發展。教師心中裝著全班學生,尊重每個學生,保證所有學生都有學習機會,不搞一刀切,允許各人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與方法,讓他們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提高與發展。學生既可以在課內點擊課件資料自學,還可以借軟盤回家自學,溝通了課內課外,拓展了時間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平等機會。
3.較好地落實了思想教育內容。這節課避免了生硬的說教,力求在學生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喚起學生對蠶婦的同情心,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國文化遺產的豐富,進而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