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回答,老師表揚會傾聽的同學,強調“扒”字讀音,做動作。)
師:請第二組同學。這次看誰找的問題最準確?
(第二組學生展示讀。)
師:這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
生(部分):有氣無力。
師:不是有氣無力,好象是——
生:好象能看見一幅畫。
師:你說能看見一幅畫,你真厲害,龐老師就沒看出來。
(生笑。)
師:別人的感受呢?說出你心里真實的感受。
生:不舒服。
師:是有點兒不舒服,怎么不舒服呀?
生:他們讀得疙疙瘩瘩的。
師(緊接):恩,疙疙瘩瘩的,讓你們聽得(作著急樣)——
生:很著急。
師:我也有和你一樣的感覺,著急得都恨不得自己上來讀了。所以他們出現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什么?
生:疙疙瘩瘩,不流利。
師:具體的問題是什么?
生:讓人很著急。
師:那是感覺。問題是什么?他們有沒有把整篇課文讀得一字不差?
生:沒有。他們一會兒多字,一會兒丟字。
師:對了,這是讀課文最嚴重的問題。但是他們中間有一個同學我們要好好表揚的。
生(異口同聲):林智!
師:你們說說,為什么要表揚林智呢?
生:因為她讀課文時有表情。
師:好!還有沒有?
生:還有她是聲音比較像羊。
師:恩,也就是說今天林智讀得很認真很投入。我們給她鼓鼓掌。
(全班熱烈鼓掌,林智也開心地笑了。)
師:要努力的是誰?
生:王景琳!
(師指出她讀音不準的字“園子”,“院子”比較讀音,全班讀,王景琳讀。)
師:最后一組自由組合,怎么樣?
生(興奮地歡呼):好!
(學生自由組合讀課文。)
師:我要表揚這些同學-----,他們聽得很認真。尤其是---,從他的眼神里我看得出,他聽得也很投入。剛才廖敏健讀旁白的時候,大家都在笑,龐老師想送給他兩個詞。
生(爭著答):認真、投入-----
師:對了,我送他第一個詞——投入。(師板書)雖然他讀得有點疙疙瘩瘩,但他讀得很認真很投入。我再送給他第二個詞,因為他讀得那么投入,所以這是表達我現在對他感覺的詞。
生:自信!
師:那是對他的評價,我對他感覺的詞是什么?
生:知音!
師(微笑):談不上知音,我覺得他讀的樣子太——
生:聰明。
師:我看誰是我的知音。廖敏健讀得這么好,我覺得他怎么這么——
(邊說邊板書“可愛”,學生齊讀)
師:對啊,我覺得他太可愛了。但他也有個明顯的問題,是什么?
生(異口同聲):大模大樣!
(師生一起耐心指導他讀,直至學生完全讀準為止。)
師:四個人中有一個讀得特別好的,讓人聽了特別“解渴”的。(陳偉鑫)他讀的是一只怎么樣的駱駝?
生:驕傲!
師:是啊,這只驕傲的駱駝就認為——
生:高好!
師:羊就認為——
生:矮好!
師:倪裳云最厲害了。她是個女孩子,把老牛的話讀得特別好。我們給他們再鼓鼓掌。(生鼓掌)
五、品文。
師:大家如果都能夠拿出廖敏健那個認真勁來讀這篇課文,我相信你們會比他讀得更好!剛才我們欣賞了同學們美妙的朗讀,下個環節我們進入——
生:品文!
師:課文讀到這兒,我們要思考的是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師:我們應該——
生:取長補短。
師(板書):才能——
生:相得益彰!
師(引導學生一起說):我們要在看到自己的長處的同時,還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
師:剛才大家說的“取長補短”,包括——(引導學生一起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包括取己之長,補人之短。(師板書。)這個道理,還能用個什么成語來表示?
生:互相謙讓、各具特色。
師:各具特色是什么?大家到《識字四》里去找找。
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師(板書):就是課文的最后老牛的那句話。
(師生讀老牛的話。)
六、拓展。
師: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龐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這是一則《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獅子和鹿》。
生:我聽過。
(老師請學生講,但講得不夠明白。)
(師先表揚他課外知識豐富,接著指出他的不足—未完全弄明白故事的意思。老師講故事《獅子和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師:這個故事同樣也告訴大家這個道理,美麗的鹿角和細長的鹿腿各有所長。鹿角漂亮是長處,但它卻差點使鹿送了命;細長的腿是短處,可是跑起來卻很快。所以我們既要看到長處,又要看到短處。要充分地利用和發揮你的長處去彌補你的短處。(以學習生活中出黑板報為例進一步論證這個道理。)
師: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希望它能引導你以后的生活。我再推薦大家一個故事《陶罐和鐵罐》,大家也可以和邵紀凱一樣,回去查一查,它和我們今天的課文,和《獅子和鹿》都有關。
簡評:
每次聽師傅的課總有一些新的收獲,她總會在深入鉆研教材中不斷創新。這堂課上無論是學生漂亮的粉筆字或是瑯瑯的吟詩聲,還是教師深厚的基本功,都令人眼前一亮。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教師深入淺出、別具一格的問題引導方式,這同時也是其他老師爭議最大的地方。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評價中請學生猜老師的的想法,我覺得有以下好處:
1、 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猜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的樂趣。低年級學生愛猜,把“猜”當做一種游戲,當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也給他們猜的機會時,他們猜得興致勃勃,全班學生發言積極踴躍。在他們迫不及待地說出答案時,我看到了學習興趣的火把被點燃,學生不但體驗到猜的樂趣,也體驗到猜對的成就感。
2、 “猜”得有目的性,有方向性。若是讓學生盡情猜,容易偏離學習主題,還有可能出現亂猜的現象。教師讓學生猜她心里的想法,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去揣摩老師的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認真聽他人朗讀,細細揣摩課文本身。通過他們自主體驗與學習,激勵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評價,有效地“猜”。實際上,學生“猜”的過程,是學生體驗理解課文的過程,是學生認真傾聽與思考的過程,不是束縛學生的思維與想象,而是激勵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去想,在反復引導與實踐中逐漸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 學生處于思維活躍,表達欲望強烈的學習狀態,在思考與交流合作中容易擦出智慧的火花,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課堂有生成。
4、 學生為了同一個目的而活躍著,課堂上有一種無形的合力將學生牢牢吸引住。
同樣的方法我也在自己班用過,只要教師自己心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學生不會拋開課文去純粹地猜老師的答案,同時感覺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樂于參與這樣的課堂活動。我們常強調,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這只是這堂課中小小的一例。